作者:李元丽
2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2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初步统计,2022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6.1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9842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4.2万亿元,不仅是单月统计高点,也创下了历史新高。这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先了解一下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指的是什么?
它代表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比如,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只要是用于了实体经济,那就都属于社融的一部分了。你也可以理解为,实体经济能从金融体系中获得多少钱。
众所周知,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有钱好办事,可前提是你自己得好,这样得到的支持就越多。这就好比去银行贷款一样,如果信用良好,工作稳定,那么,那获得的银行贷款就多,反之,如果自身有问题,很多银行也就不敢发放贷款了。
那么,6.17万亿元的社融数据代表了什么呢?它代表着金融系统对于经济的支持力度,也代表着市场里的货币投放力度。我们要知道,2022年开年以来,央行其实一直在释放流动性,比如降准、降息,但是很多人也有疑虑,宽货币只是代表了钱能放出来,可是放出来之后真的能流入实体经济了吗?答案是未必。
其实,央行释放的钱从金融市场上,最后落到企业和居民账户上,不仅需要通过降息压低融资成本,还需要通过一些政策鼓励商行多发放贷款。也就是我们常说宽货币只是美酒,宽信用才是良药。
此外,1月18日的金融统计数据答记者问上,央行副行长刘国强也指出,“当前经济面临三重压力,‘稳’本身就是最大的‘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我们要抓紧做事,前瞻操作,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为市场建立信心,打开大家对于货币宽松的想象空间。而此次社融数据的超预期,给所有的投资者吃了一颗定心丸。
向上的路,从来不好走,好事多磨,市场也要经历摸底的过程,可货币政策只能救急、不能救穷。未来,我们还需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握好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时度效,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让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企业则需要把目光牢牢盯在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