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韩冬)近年来,部分城市在自然灾害、新冠肺炎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类灾害中造成了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引发了一系列舆情,反映出部分城市应急管理能力亟待加强。
建议结合自然灾害普查工作和城市应急需要,试点开展城市灾害普查,摸清城市尤其是大型、特大型城市灾害隐患。在灾害普查基础上建立责任清单,厘清、落实重点灾害隐患的监管责任,有序推进各类灾害隐患点的治理与监管。进一步规范、完善城市总体和专项应急预案,提升危化、火灾、燃气等专项预案与基层部门应急预案的可行性与高效性,推动预案电子化、智能化建设。
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加快部署省级灾害数据中心,不断完善省、市、县三级数据上报和使用制度;完善联合研判与决策机制,建立跨区域、多领域的专家队伍,及时准确进行灾情研判和处置决策,建立智慧应急预案实施体系;运用区块链技术,建设省级应急信息系统,强化部门联动;建设空地一体化应急救援管理平台,组建空中救援、物资投送、无人机信息采集等救援力量。
依托政府储备数据库,健全中央、地方、部门多级应急物资储备与使用制度,完善应急物资数据库和装备调度平台,建立政府为主、社会辅助、保障充足、调度顺畅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快推进应急通讯新技术的开发应用,统筹布局应急通信设施建设,建立天基、空基、陆基三位一体的应急通讯系统,重点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医院、学校、政府机构、重点设施、重要信息采集与处理点的应急通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应急产业,鼓励各种应急救援设备、应急装备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加快提升各级应急救援队伍的装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