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茹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是协同推进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医药领域存在的价格虚高、流通不规范等问题,成为“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2018年底,国家开始启动实施“以量换价”的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改革,3年来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国家集采共开展了6批,覆盖234种药品,前5批218种已落地实施,包括了“三高”等慢性病和常见病的主流用药,平均降价50%以上。像抗凝血的波立维(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在江西采购价由每盒108.29元降至17.81元,降糖的拜糖平(阿卡波糖片)在江西采购价由每盒56.6元降至5.42元,降幅分别达83.5%和90.4%。
同时,不少天价抗癌药也“高台跳水”。我朋友告诉我,她父亲用的正是前些年热播影片《我不是药神》中的格列卫(甲磺酸伊马替尼),一款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靶向药,也是号称让患者“健康”活着的“神药”,集采后在江西由每盒10344元降至623元,按一月2盒用量计算,一年费用由24.8万元降至1.5万元,医保报销后自付不到5000元。她说:“要不是党和政府,真的没法撑下去,都已经准备卖房子了,感激之情确实难以言表。”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采后,冠脉支架中标价由1.3万元降至700元左右,经医保报销后自付费用由万元降至仅百元左右,每年惠及的患者超过100万人。据江西的测算,自带量采购以来,已累计减轻病患负担超50亿元,而全国的测算数据已超2500亿元。
“恶性循环被集采模式打破,‘中间商赚差价’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调研中,某企业负责人说,集采确实给企业带来不小影响,一方面,量价挂钩、薄利多销,中间省掉了包括“学术推广”等在内的巨额销售费用;另一方面,以前重点抓营销,现在压力和动力都促使企业必须更加重视创新和质量。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A股医药上市公司销售费用近5年来首次呈下降态势,比2019年减少6%,而研发费用同比上升了2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续加大医保改革力度,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充分发挥集采“小切口”对“三医联动”改革的大效应,实践中建议进一步把握好几个关系:
一是降价与保质的关系。一方面,科学评估药品、耗材生产成本,确保“低价中标”不走向“唯低价论”;另一方面,加强监管服务,确保中标产品市场扩容、产能扩张后降价不降质。
二是市场竞争与产业促进的关系。既通过引导企业公平有序竞争倒逼国产药企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鼓励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倒逼更多原研药“专利悬崖”实现,又科学约定中标产品市场采购量,进一步完善带量采购方向的省级平台集采,有序引导、释放企业市场预期。
三是“腾笼”与“换鸟”的关系。一方面,集采节省的医保资金应更多用于创新药、“救命药”通过谈判进医保目录;另一方面,按规定奖补给医院的激励金要兑现到位,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要不断健全完善,只有补偿机制理顺了,才能让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专心于“看好病”,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四是顺应群众期盼与科学合理用药的关系。加大力度推进国家带量采购的同时,强化宣传引导,打消群众顾虑,以免“过冷”导致不愿使用集采中选产品;同时,也要避免“过热”导致的未中选产品被“一刀切”简单停用,甚至“踢”出目录,以更好满足临床治疗需求,让患者和医务人员有更充分的药品选择权。
药品关系到每一位病患者身体健康,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期待国家集采政策不断完善,让更多的“救命药”中选,不断提高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