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关注

精彩建言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2月18日   第 08 版)

郭卫民:

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

向世界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不仅有助于国际社会读懂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介绍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智慧,还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话语权,展示我国为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作出的重要贡献,彰显我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要精心设计内容,通过一个个生动事例彰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开展的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要努力汇聚合力,发挥好政府部门统筹协调作用,注重动员社会力量,从亲历者的视角讲述“带着露珠”“冒着热乎气儿”的故事。要创新渠道方式,充分发挥互联网、新媒体及社交媒体平台优势,阐释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内涵与实践成就。要不断提升实效,以中外共通的情感和关切作为切入点,更多挖掘田园之美、动物之萌、人性之善等生动素材,让更多“可触摸”“有温度”的中国故事激发情感共鸣。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

宋鑫:

碳达峰碳中和要注重打造示范样板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碳中和愿景的关键时期。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导向和政策行动,碳达峰碳中和涉及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多个方面。从长远看,需要创造更加适宜的环境,推动行业和企业深度参与到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

当前,广为人知的碳达峰实践多来自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受中外发展阶段差异以及国内发展不均衡等因素影响,现有的区域性碳达峰样板和经验难以提供可借鉴的路径,很多地方对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途径还不太了解,亟须更有指导意义的样板。

因此,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创建零碳示范,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二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探索碳达峰科学解决方案。三是建立负碳产业集聚区,推动产业低碳转型。四是优化碳交易机制,激发碳交易市场活力。五是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生产生活低碳转型。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鲁修禄: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推进全面绿色转型

“十四五”时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既要减污,实现环境质量根本改善;又要降碳,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要充分认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将其作为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抓手,贯彻到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同时也要认识到,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碳中和系统性变革,蕴藏着巨大的投资需求和发展机遇,通过抢占绿色低碳发展技术和产业高地,可以争夺低碳经济国际话语权。

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加快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深入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统筹推进化石能源压减和清洁能源发展。健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战略、规划、政策和制度体系,将碳排放管控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

刘朝霞:

加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全链条管理

我国耕地土壤污染状况总体上不容乐观,全国土壤总超标率达16.1%,受污染耕地面积约1.5亿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壤环境保护和防治工作,为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总体制定了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内容、目标任务、部门权责和监督考核机制等,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纲领。

应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的全链条管理设计,“一地一策”,充分考虑各地实际情况,推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实施。根据南北方不同情况和耕地的污染成因,在综合考虑各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的推动机制实施方案。实行弹性考核,避免硬性考核“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台盟天津市委会主委)

李永林:

加快气候变化顶层立法

制定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是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目前国际上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有的还通过立法建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体制,而我国目前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尚无上位法。

建立健全气候变化的相关立法工作,不仅可以凝聚社会行动共识,同时可以保障碳中和承诺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应加快推进国家层面的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进程,建立国家层面的跨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协调工作机制,系统性研究、研判和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统筹管理和协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同时,从产业、行业、科技、金融、财政、贸易、税收等多方面加快出台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形成政策合力,推动我国投资方向和投资模式向碳达峰和碳中和调整转移,加速我国绿色低碳转型进程。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副总经理)

2022-02-18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9579.html 1 精彩建言 19,57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