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民意周刊

让城市更有“韧性”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2月21日   第 06 版)

本报记者 吕东浩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巨系统,不仅需要应对极端气候灾害、环境污染等问题,还要应对公共安全问题。”如何灵活精准应对、减少损失,保障城市安全健康发展?今年大连市政协全会期间,张新天委员呼吁:让我们的城市更有“韧性”。

韧性城市,“韧”在哪里?张新天解释说,“韧性城市”是指城市运行系统状态能够适应经济、社会、环境、安全等变化,受到外部冲击和面对不确定因素时,还应具备承载(抵抗力)、适应(免疫力)和恢复(自愈力)能力。

张新天认为,城市建设仅强调“抗灾”已难以应对风险,以“耐灾”为核心的“韧性城市”建设思路,才能更加全面地提升城市安全性,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要求。为此,他建议首先通过“韧性城市”顶层设计制定韧性发展目标,包括城市的承载能力、适应能力、恢复能力三个方面,同时健全相应体系,建立监测、评估、预警和反馈机制。

鉴于“韧性城市”建设是一项多维度、统筹式、系统化的工程,张新天提出,在保障基础方面,应遵循“让”“防”“避”的原则,强化城市“硬件”布局。 “让”——开展全方位风险评估,凡城市重要基础设施、人员密集场所,在空间布局上应“让”出灾害高风险空间。 “防”——完善防灾分区、开敞空间,预留应急和留白用地,统筹布局公共安全设施,形成“防”的格局。 “避”——建设立体疏散救援通道、强化大型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平战功能转换、推进综合型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做好“避”的准备。

张新天还特别强调,要让广大市民对城市脆弱性以及“韧性城市”建设实施政策形成共识,积极推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强化社会主体和公众参与,形成应对灾害风险的强大合力。

2022-02-21 吕东浩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9672.html 1 让城市更有“韧性” 19,67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