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路强
“政府购买的戏曲进校园演出场次在中小学安排得较少;戏曲社团仅存在于个别条件较好的中小学校;每年仅仅欣赏一场戏、听一场讲座,对学生艺术素养的持续提升效用有限。”这是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对戏曲进校园现状的描述。
两会前夕,李梅带着自己的思考,开始走进校园开展调研。
在调研中李梅了解到,近年来,“戏曲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看演出、上戏曲课、参加社团学唱戏,梨园文化润校园初见成效。然而,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原因,“戏曲进校园”在中小学仍存在普及程度不高、活动成效有限等问题。
对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后,李梅相应地提出了意见建议,形成了一件题为《“双减”背景下探索中小学戏曲艺术素养培育新路径》的提案,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
“建议制定普通中小学戏曲艺术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培育体系和课程设置;各地各校以‘请进来’的方式,因地制宜地加强与戏曲院团、地方文广局合作,引进一批京剧或地方戏曲优秀人才和院团,有效开展戏曲课后服务活动项目,让戏曲从‘进’校园到‘驻’校园。”
李梅提出,各地各校以“走出去”的方式,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就近分期分批到戏曲院团、戏曲博物馆等地,开展体验式、互动式教育实践活动,了解戏曲艺术生产的真实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鼓励和支持各地将戏曲欣赏、体验纳入研学旅游内容;鼓励和支持各地有条件的戏曲艺术院团、戏曲博物馆、戏曲研学实践基地等向中小学生优惠或免费开放,积极吸引学生参加。
“期望以此为突破口,吸引更多的关注者、喜爱者和支持者,进而促进戏曲事业蒸蒸日上,生生不息。”这是李梅的心愿与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