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的一项重点任务,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
去年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据了解,新版学科目录拟增9个学术型一级学科,分别是“中共党史党建”“纪检监察学”“船舶科学与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法医学”“遥感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以及“区域国别学”。
对于新版学科目录上出现的“新面孔”,委员怎么看?
本报记者 崔吕萍 司晋丽
人才先行
学科评估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学科目录,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进行评价分析而给出结论。自2002年开展首次评估以来,已经完成了四轮评估,第五轮评估目前也已进行,但尚未公布结果。
新版学科目录上拟增加“新面孔”,背后原因是什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表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为满足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需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宁可路等车,不能让车等路’,这句话用在人才培养上同样适用,宁可超前布局,也要避免临阵缺将。何况现在大家集中讨论的拟增一级学科还都是经济社会发展、政府治理能力提升所急需的人才!”张占斌这样说。
聚焦这一话题,张占斌说,在上述拟增学科之外,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还有相当一部分专业亟须得到教育部的认可。
“比如当前我国药品监管科学就存在这种情况:一方面,相关专业尚未得到学科认可,导致高校培养人才的能力不足,缺乏专职从事监管科学研究的机构、团队和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在基础科学领域的主要投资和研发并没有完全转化为有益于患者的产品,开发产品的成本和不确定性较高,科技支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为此,张占斌建议加快明确监管科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大力培养监管科学人才。
“教育部门应加快推进将监管科学纳入交叉学科的一级新学科,并与高等院校密切配合,在高校设立监管科学相关本科、研究专业,授予相应学位,积极培养监管科学人才,不断为监管科学研究注入新鲜血液、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也要强化科技对监管科学的支撑作用,加快提升我国生物医药核心竞争力。”张占斌建议。
补齐短板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为中国走向世界,了解不同国家,提升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能力,为提升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成为一级学科后,这一学科的发展将驶向快车道,这将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更为专业的人才储备。”谈及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历史与文化研究室主任刘显忠表示。
“‘一带一路’建设横跨65个不同国家,而国内真正通晓这些国家历史文化语言法律的人员不多。加大对区域国别的研究,不仅能为我们的‘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国情背景知识,也有助于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体现中国对世界各地区及国家的研究话语权。”刘显忠表示,二战后,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对世界各地区及国家的研究也愈加重视,俄罗斯对周边国家及一些大国的基础性研究也很重视,比如俄罗斯的中国学研究在世界上也是很有特色的。我国推动区域国别学研究,要以保证世界各个地区、各个国家都有人研究、以备不时之需为目标。我们现在精通大语种的人比较多,了解非通用语言的人还比较少,更不用说这些国家的历史文化了。这种情况与我国经济实力在全球的地位并不相称,我们要加紧补齐短板。
制度优化
去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下达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看来,增加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对于地方高校建设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极为重要。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体系打通后,可以充分进行内涵建设和发展,带动学科的整体进步,极大调动学校发展的积极性。
刘宁委员提到的是一个现实问题,从一级学科增加,到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增加,这是项系统工程,一个重要作用是加强高校留住人才的黏性。
“2017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为所有学科的本科生配备了导师。我本人也担任了中文系本科生导师。每位老师负责指导三到四位学生。在一般的学校,应该是硕士阶段才有导师的。这样的配置,密切了师生关系,让学生随时可以得到导师学术上的指导和生活上的关心。由此及彼,我们认为,在地方高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的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博士授权点过少问题,导致地方高校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因此建议,为地方高校增加博士点特别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刘宁这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