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琳
“抢到话筒不容易,我得赶紧发个言。”经济界别34组首场小组会上,马永生委员“要继续履好职、建好言,为本届委员工作画上圆满句号”的话音未落,石磊委员面前麦克风的红灯就已经亮起,无缝对接地打开了“话匣子”,俨然一场接力赛。
“看来今年冬奥会上的竞技精神也传递到了我们委员履职的现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我们要做好抢话筒的接力赛。”看着几个麦克风同时亮起红灯、委员们个个拉开架势准备开讲,一句打趣的话,让即将上演的“争夺战”少了些“火药味儿”。
“我想说两句。”每次小组讨论,周延礼委员都有很多话想说,严控时间也成了他最大的难题,“履职过程中,我的最大感受是经济界委员的调研搞得有声有色,学习活动也丰富多彩,我深刻感受到政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离他不远的杨成长委员对此深以为然:“十三届全国政协以来,通过远程协商会、专家协商会等新的协商形式提高协商实效,真正提升了协商效率,在丰富深入的协商议政活动中,委员自身的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建言资政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十三届政协履职的最后一年,谈及未来,委员们的热情越来越旺、思路越来越广。
张野委员提出:“有些提案反映的事情并不复杂,三两句话就能说清楚,办理起来也不复杂,可否考虑丰富一下委员反映意见的形式,比如建立微提案机制。”石磊委员表示,界别小组人才有优势,履职能力强,能否考虑每年开展一次重点问题的界别调研,在调研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形成高质量提案。
作为一名经济界别的“老”委员,五届履职经历让刘永好有太多话想说。经过几番“较量”,他终于抢到了话筒:“我今年70多岁了,对政协这个大家庭充满感情,不管何时,我的履职热情都不会减少。去年我提出了‘五五工程’,今年我要呼吁开展5年的‘节约粮食专项行动’,从生产端节约粮食来保障粮食安全。”
线下话筒不好抢,线上话筒成了新阵地。
“全国政协委员移动履职平台和读书平台建得非常好,我特别舍不得离开。建议给‘老’委员保留账号,我们还想继续参与政协学习,如果有好的想法或者建议,我们还可以在这两个平台里以学习互动讨论的方式,留下痕迹。”在经济界35组讨论现场,管学斌委员道出了很多“老”委员共同的心声。
“这个建议太好了,线下抢话筒不容易,我们就到线上抢。全国政协委员移动履职平台和读书平台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受限制,可以给委员们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听到这个建议,马珺委员马上点了个赞。
“别看是线上,委员交流同样很积极。一位委员发言之后,还要接受其他委员的点评,甚至是交锋,这感觉比在单位述职还紧张!”通过线上平台履职有多精彩?全国政协常委马正其一语中的。
“几次按下麦克风,都没抢到话筒,我可以做一下书面发言吗?”历经三四次失败后,殷兴山委员提出了书面发言的请求,在一字一句写下本场的发言内容后,他充满期待地说:“希望下一场小组讨论,我能抢到话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