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惠娟
“人在会场外,心随两会开。这一周,我虽人在上海,但感觉一直浸泡在教育42组的团队里……”面对采访,电话那头倪闽景脱口而出的这句话,贴切地勾勒了他的“云参会”的心境。
花了一年时间认真准备了8件提案、2个大会发言,赴京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最后一次大会前,倪闽景收到了“小区被封控”的通知。迅速调整心态后,他便开启了在家“开两会”模式——报到当天,他身着正装,并将去年珍藏的委员证佩戴胸前,第一个在委员群里进行“报到”;之后的几天,他将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同步观看直播、积极递交提案和书面意见;观看所有与会委员应该参加的大会视频;接受记者采访……“差不多所有议程我都积极参与了,而且在唐江澎委员的帮助下,我还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参与了小组发言……”在倪闽景看来,这次“特殊”的履职经历,更让他感受到教育42组大家庭的温暖。
从基础教育到老年教育,从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回顾这5年来的履职路,教育一直是倪闽景最关注的问题。今年,他向大会递交了两份发言材料,涉及“双减”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目前‘双减’进入最关键的阶段,需要进一步凝聚社会力量,转变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观念,才能让一个重大的改革真正落地。”这是倪闽景心中最大的牵系。
一届履职路,一生委员情。加上此前担任过区政协委员和市政协委员的经历,让倪闽景全面理解了人民政协制度的优势,理解了凝聚共识、建言资政双向发力的核心要义,养成了积极关心国家大事和积极履职的习惯,更沉淀了深深的委员情结。
“本来这次有一个十分难得的大会发言机会,因没去成北京而成了遗憾。”倪闽景表示,信息化时代确实从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线上“参会”对学习两会精神及履职影响不太大,但两会期间和委员们在一起生活、面对面深刻地讨论,这是线上无法替代的。
“我们的教育改革目前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果下一届我不再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我依然会认真调研,发现和思考群众关心的问题,并通过社情民意等各种方式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如果继续担任,我一方面要通过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心尽力地推动发展,另一方面也要站在全国的角度来思考总结,把好的建议通过各种渠道带到会场上,让我们的教育事业不断向好向上。”倪闽景表示,参加全国两会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事了,而是成为全家人乃至亲朋好友的大事。
“这几天在家参会,家人连走路都轻手轻脚,生怕打扰我。我下楼倒垃圾时,也被邻居‘再三嘱托’——老倪呀,我一直在网上关注你哦,那个关于低频噪音的提案,还上了热搜!你一定要坚持跟踪直到解决哈……”听到邻居这样的话,倪闽景更加觉得作为一名政协委员肩上所扛的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