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周刊

在弘扬传统文化中,一起向未来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3月14日   第 10 版)

本报记者 姜贵东 摄

陈红彦

编者按

两会已经胜利闭幕,政协委员积极建真言、谋良策的履职风采成为大会最亮眼的风景。小组讨论、委员通道、大会发言……处处可以看见委员们热情的脸庞,可以听到他们真挚的话语。今年是十三届全国政协最后一次全体会议,本版邀请4位全国政协委员撰文讲述他们几年来履职的所感、所思,感受政协委员履职为民的责任担当。

成为十三届政协委员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2018年的新委员培训仿佛就在眼前,政协是什么,政协委员应该怎么发挥作用,从听讲逐步到实践。5年参加会议、读书思考、考察调研、递交提案……学到了很多,也通过学习把会议精神把中央的精神融入工作,让工作不断提升。

在几年的履职中,感触最深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在这样的精神激励下,疫情却步了,贫困消除了,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我作为人民的一分子,既是奋斗者,也是受益者。

每年两会上聆听政府工作报告,都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也为那份直面问题的坦诚感动。有了这样的同甘共苦,全国人民一起化解危机、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渐渐地,空气质量改善了,食品安全有了更多的保障,科研成果更加丰硕了,全民文化素质提升了,人民的获得感自豪感更加真切。

还有让我受益的读书活动,听讲让我开阔视野,主讲让我梳理既有的积累,克服了惰性,提升了认识。

几年履职中,最不敢懈怠的是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主业,这份职业和国家的要求高度契合,培根铸魂,打造全民的文化自信。

作为长年累月工作在基层的文化工作者,我从事古籍工作到今年已经35年。在和我一样的古籍人眼中,古籍是有生命的,古籍工作也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让古籍安全传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播是我们每天工作的日常。让古籍来到我们建造的安全环境中,让破损的千年古籍在我们修复师的指间延续着寿命,让古籍通过我们不同的服务途径传播中华文化,延续中华文脉,增强全国各民族文化自信,这是我们的荣耀。

几年中,得益于政协委员的身份,我离国家的文化战略更近,及时与工作有机结合,于是策划的“长江、黄河、长城、大运河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整理与研究”“国家图书馆藏边疆舆图整理与研究”“‘一带一路’文献整理与研究”等项目为国家文化公园、古文字工程等提供文献支撑;而边疆地图的搜集研究,以文献为证,在国家领土主权问题上也曾发挥过作用。我们还通过和几十家出版机构合作,让古籍资源走出地库,以每年超过3000种的速度公布,这大致相当于一部《四库全书》的体量。我们的努力让古籍在社会生活和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让更多的民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古籍、了解文献,一系列历史文化主题的公益展览讲座,一大波古籍数字资源通过互联网公益服务,让用户随处可见。《典籍里的中国》沉浸式的导读,吸引着更多的受众群体,还带动着相关纸本书的销售。

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还在跨界合作中显现,2021年春节,我们携手阅文集团进行的“福”字壁纸定制活动,不到1个月,微博平台阅读量达1100万,话题量8306.8万,福字壁纸领取量达120万+。

2021年4·23世界读书日,我们以华为阅读App推广古籍阅读与古籍修复,探索以新技术、新设备让古籍阅读和古籍修复走进大众生活的新路径,又取得成功。腾讯视频在线观看量近121万人次,全平台直播观看量累计突破1000万人次,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古籍保护,增强了文物保护意识。

2022年伊始,我们再度携手阅文集团以“让中国字源远流长,让好故事生生不息”为主题,通过甲骨文与网文的跨千年碰撞,以“网文”助力“甲骨文”在数字文明新时代焕发生机,完成了一次经典传统文化活化和传播的经典案例。此次公益活动,阅文平台向社会公众发起“甲骨文”主题征文,“90后”“00后”作家踊跃参与。甲骨文H5(“2022阅字如愿”)在2021年12月31日上线1小时,分享页的打开率已高达63%。截至1月10日,共有83万人次参与互动,此H5已作为亮点案例,上榜爱果果、H5案例分享等多个业界平台。

开展这样的工作,最需要人才,得懂古籍、懂技术、懂传播、懂管理,古籍人才相对于需求而言仍是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日前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强调,要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我深深认同。会议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要走好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遵循教育规律,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好人才,更要用好人才,今年我的提案是建立“古籍保护学”学科,是基于学校教育和古籍保护事业需求衔接不够紧密,无法满足古籍保护工作需要而提出的,希望通过建立一级学科,培养适用的人才,更好地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为人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的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政协委员、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5年间也经历了不少大事,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大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成功的冬奥会、抗击疫情的众志成城……今年即将召开的中共二十大,将会描绘出国之大者更美好的发展未来。

挖掘古籍文献中承载的中国智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作为文化工作者不变的初心使命。一起向未来,明天定会更美。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

2022-03-14 陈红彦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1428.html 1 在弘扬传统文化中,一起向未来 21,42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