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舒迪 赵莹莹 顾磊
温暖,是人生中的难忘记忆;永恒,是全人类的美好愿景。3月13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落下帷幕,闭幕式突出呈现“在温暖中永恒”的核心主题,为中国与世界的这场“冰雪之约”画下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张张口罩下的笑脸、一声声真诚的“你好”、一次次关心的“举手之劳”……乍暖还寒时,在冬残奥会赛场内外,无数志愿者用亲切的微笑和细致的服务,为世界绘就了一抹斑斓的色彩,让各国友人感受到来自中国的美好与温暖。
王梓博:
“提供最好的观赛体验是我的职责”
“北京冬残奥会就像一座桥梁,系起残疾人沟通交流的纽带,也为世界友人携手共进创造了平台。身在其中,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让我收获了珍贵的友谊与成长。”22岁的王梓博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数不多的残疾人志愿者。先天伴有听力障碍的他在助听器的帮助下,如愿以偿成为国家体育馆的赛事服务助理。
赛事服务助理的职责有哪些?王梓博将其归为四类,即赛前组织观众进场,引导观众找到自己的座位;赛时监督观众佩戴口罩,提醒观众场内不能饮水和进食;赛后引导观众有序退场;为观众答疑解惑,如指引场馆卫生间、商店位置等。
在场馆内进行培训时,王梓博特别关注到“无障碍轮椅座席区”。为提升残障人士的观赛体验,国家体育馆对多区域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值得一提的是,馆内还增加了无障碍看台,把最佳观赛位置的座席留给残疾人观众。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比赛期间,王梓博亲眼见到同事将残疾人观众一次次引导至无障碍观赛区,产生的共情让他内心颇感温暖。
“越来越多残疾人正走出家门,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展现出积极、乐观、自强的精神。”设置无障碍卫生间、打造无障碍流线……王梓博认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国家对无障碍环境的构建,使残疾人能便利出行、更好地生活,社会的包容性与日俱增,大大提升了残疾人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欢迎来到国家体育馆”“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帮助”“离席时请您注意脚下”“请您带好随身物品”……在场馆服务过程中,这是王梓博重复最多的话。最令这个22岁的小伙子感动的瞬间,是有一次在走廊门口迎接观众时,一队小朋友小手举着门票,排队等候进入观众席。
“小朋友们,晚上好,欢迎你们来到国家体育馆,祝你们观赛愉快!”王梓博热情地向孩子们打着招呼,小朋友们也热情地向他挥手。其中一个小男孩跑过来说:“哥哥,你们好棒,我将来也要成为像你们一样的志愿者!”
比赛本身也有很多难忘时刻。在中国男冰对德国队的比赛中,王梓博和观众们一起见证了中国男冰在冬奥会历史上的首粒进球。“当时整个场馆沸腾了,观众们都举起国旗欢呼,呐喊声响彻国家体育馆。作为志愿者,虽然我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但我也被这个激动人心的场景所感染,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王梓博说。
在北京冬残奥会上,国家体育馆继续承办残奥冰球比赛。王梓博在开赛前特意学习了一些手语的动作和表达方式,果然在志愿服务中派上了用场,在他看来,“随时准备与观众沟通,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提供最好的观赛体验。这是我的职责。”
张鸿博:
“‘点亮我,温暖你’是对志愿者最好的诠释”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闭幕式“向志愿者致敬”环节中,新当选的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马丁·佛卡德为6名志愿者代表送上红灯笼,以此感谢全体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所作出的贡献。
站在国家体育场中央的领奖台,燕山大学志愿者张鸿博和其他5名志愿者代表双手举起灯笼,被“点亮”在鸟巢中央……张鸿博激动地说:“‘点亮我,温暖你’是对志愿者最好的诠释。”
“手中接过的灯笼,是对冬奥志愿者工作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所有冬奥志愿者的鼓舞。”张鸿博说,每一名志愿者都像是提灯笼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去温暖和照亮他人,“有一分光发一分热,是我们共同的初心。”
在冬奥志愿服务工作中,作为运动员综合区通行管控团队唯一的一位女性志愿者,张鸿博没有对自己特殊对待,而是和其他志愿者一样,经常要站在雪地里尽责值守到很晚。期间,她坚持每天写“冬奥日记”,记录与志愿者朋友的生活、遇到的难忘瞬间以及每一天的收获。
运动员上了赛道之后要摘掉口罩,但需要再次佩戴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口罩已经被汗水浸湿或者找不到的情况。为了帮助运动员解决这样的尴尬,每次上岗前张鸿博都会在衣服口袋里多备上几个口罩,当运动员有需要的时候,她会第一时间递过去一个崭新的口罩。
赛事临近尾声时,张家口赛区迎来强降雪,气温也随之下降,保暖工作格外重要,张鸿博在做好自身保暖的同时,也会备一些暖贴以便给小伙伴们更换使用。大雪中,她看到一位外籍工作人员穿着一件单薄的衣服在赛场附近,“当时气温很低,我担心他被冻坏,马上跑过去递上了暖贴,他微笑着接过暖贴,并主动与我握手表示感谢,虽然隔着厚厚的手套,但我却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温暖。”张鸿博说,“这份给予彼此的‘温暖’超越了国界,暖到了心底。”
“在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的每一个清晨和夜晚都让我难以忘怀,在这里,我过得有意义也很充实,我看到了运动员的拼搏,也亲眼见证了11枚奖牌的诞生。”张鸿博说,当运动员在冬奥赛场上为了祖国荣誉全力拼搏的时候,能够站在赛场之外向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志愿者的风采,是她作为志愿者的无上光荣,也是人生中最难忘、最精彩的一段经历。
王黎黎:
“所有的光汇聚起来,就是灿烂星空”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位于延庆区会展广场上的城市志愿者服务站正式启用,“五星志愿者”王黎黎作为队长,带领着冬奥城市志愿者为市民提供热心、专业的服务。
王黎黎所在的城市志愿服务站是北京红十字会所设的4个站点之一,也是在延庆区的唯一站点。每天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都有人值守,除了为过往行人提供指引咨询等服务外,志愿者还要宣传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知识,对设在延庆赛区的竞赛场馆和比赛项目进行重点介绍。此外,宣传无偿献血、急救知识等也是他们的主要工作内容。
“不少市民对心肺复苏术很感兴趣,因为多数人并不清楚具体该如何操作,所以大家都愿意学习。我们就拿来AED除颤仪现场教学,每天都要示范并手把手地教许多人。”王黎黎告诉记者,她是土生土长的延庆人,能为冬奥作点贡献,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今年1月初,延庆区红十字会冬奥城市志愿服务站开始招募志愿者,有着丰富志愿服务经验的王黎黎被选为站点负责人。她每天往返于家与冬奥文化广场之间,忙的时候,她不得不将无人照看的孩子带在身边。孩子的一句“妈妈,你真棒!”是对她最大的鼓励。
王黎黎这个队长,不仅是站点负责人,也是志愿者的“后勤部长”。每次活动的前一天,她都要提前进行联络工作,根据具体任务以及报名情况安排分工,确保满额到岗。活动当天,在其他志愿者还没出门之时,她就已经开车把当天所需的物资送到站点了。一天的任务结束,不管多晚,她都要对当日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再次检查装备,保证第二天能正常使用。每当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问题,大家也都爱找王黎黎请教,她会耐心细致地予以解答,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个人。
王黎黎也确实有这个“资本”。2015年,她加入延庆区蓝天救援队,2018年又加入延庆区红十字蓝天服务队,7年来志愿服务时长已超过4000小时。同时,她还积极学习掌握各种救援技能,在急救、地震救援、潜水、无人机、滑雪等方面都有专业资格证书。自从加入蓝天救援队以来,她参加延庆地区山野救援、城市乡村走失救援、溺水打捞等各类公益救援任务有几百起,已成为延庆蓝天救援队的技术标兵和骨干力量。
“延庆区学雷锋金牌志愿者”“北京五星志愿者”“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王黎黎获得的荣誉很多,但她对于“冬奥城市志愿者”这个称谓格外珍惜,“在自己的家乡参与服务工作,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在志愿服务当中,我也收获了很多感动。志愿者就是一束光,所有的光汇聚起来,就是灿烂星空。”
孔扬:
“有温度的志愿服务是无价的”
家住怀柔区的孔扬、刘洋夫妇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城市志愿者,服务站点位于滨河森林公园的冬奥文化广场。那里的志愿者除了为过往行人、游客提供问路指引、信息咨询等志愿服务外,还专门设置了桌上冰壶、地面冰壶、冰球射门等冬奥冰上项目体验游戏,吸引了很多市民参与互动,让大家在欢乐中体验冬奥、了解冬奥、爱上冬奥。
或许是玩得太投入,一位市民体验桌上冰壶后,把手机遗忘在旁边的桌子上。正在值班的孔扬和其他志愿者发现后,第一时间将手机收起来妥善保管。等失主回来寻找时,通过人脸识别成功解锁后,还给了她。
“她当时特别着急,以为手机丢在别处了,只是回来找找碰碰运气,我们告诉她确实有个手机,她才松了口气,一个劲地说手机里东西太多,最怕丢了。”孔扬说,人脸识别解锁功能倒很方便确认失主,不过为了保险起见,他们还是测试两次成功后才将手机还给了失主。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孔扬就曾参加过所在中学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从那之后,她不断地发动自己身边的人加入志愿服务中来。她的丈夫刘洋于2016年海外求学归来后,很快在她的影响下也成了一名志愿者。夫妻二人凭借英语方面的优势,曾多次为在怀柔举行的大型国际性活动中提供语言服务,APEC会议、北京国际电影节、国际综合性科学中心研讨会等场合都留下过他俩参与志愿服务的身影。
为了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更好地服务,孔扬和刘洋在城市志愿者服务站点上岗前特意准备了很多与冬奥有关的英语词汇,学习了以前从没接触过的冰雪运动知识,两个人还经常利用闲暇时间模拟语境互相提问,加强对话练习。
让孔扬夫妇感到欣慰的是,他们在冬奥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并不“孤单”。“除了来问路和参与游戏互动的游客,还有不少年轻人来询问如何加入志愿者团队。”孔扬说,“他们对丰富多彩的志愿活动很感兴趣,希望自己也能投身其中。我就告诉他们可以先到‘志愿北京’进行网上注册和申请,有相关活动时志愿者服务队会进行统一安排。只要有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肯定会得到机会的。”
其实,志愿服务不仅是在冬奥会期间受到关注,平时孔扬参与志愿服务的事迹就感染了身边的很多人。她到新单位工作还不到一年时间,单位就组织起了50多人的志愿服务队,同事们跟孔扬并肩作战,参与志愿服务已蔚然成风。
“我特别荣幸能以城市志愿者的身份亲历祖国的大事,为她贡献力量。北京成为‘双奥之城’,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归属感,让我们每一名城市志愿者心里都暖洋洋的,志愿服务热情持续高涨。”孔扬说,有温度的志愿服务是无价的,“我们要用最真诚的笑容和最贴心的服务,展现首都志愿者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