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民族宗教

全国政协委员心澄:

筑牢江海联动发展中的文化根基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3月17日   第 08 版)

本报记者 王天奡

“江苏依水而生、因水而兴,这里不仅是长江、大运河以及沿海地区水文资源的交汇之地,也是江海文化荟萃、人文底蕴深厚的中华古文明发祥之地,经济社会都得到良好发展。”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心澄法师带来了《关于在统筹江海发展中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提案》,为筑牢江海联动发展中的文化根基深入建言。

去年岁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围绕绿色生态和高质量发展,江苏沿海发展被赋予新的使命。心澄委员介绍,《规划》强调了“五个着力”,其中,“着力塑造滨海城乡特色风貌,着力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为江海统筹发展中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契机。

数据显示,2021年江苏沿海地区生产总值已上2万亿元台阶,达到21372.25亿元。进入“向海而兴”的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心澄委员认为,在区域规划设计中,应进一步提升文化保护意识,让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老破小”建筑、民俗庙会、民间及宗教信仰载体焕发地方文化特色,特别应避免拆旧建新、仿旧做旧,形成新的历史文化断层。

心澄委员建议:

一是在统筹江海地区系统规划中,要做好各类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包括乡镇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到江海发展整体布局中来谋划,系统规划、统筹推进,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的同时,兼顾人民文化、信仰需求,努力彰显人文江苏、绿色江苏、生态江苏的魅力。

二是应站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进一步优化文化遗产空间格局。对于具有一定价值的文化遗产,应慎重规划,请专家评估,合理修缮,坚持以保护利用为主,避免拆旧建新,杜绝重复建设,突出江苏的人文特色。

三是要因地制宜彰显地方特色。江苏沿海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各地应发挥各自优势,做好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在发展沿江、沿海地区文旅事业的同时,对于在当地历史上具有一定影响的寺院、宫观以及体现民间信仰习俗的土地庙等,予以合理保护、恢复和规范,发挥其在当代社会的文化承载价值。

2022-03-17 王天奡 全国政协委员心澄: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1616.html 1 筑牢江海联动发展中的文化根基 21,61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