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艳红
3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在京发布了2021年《法治蓝皮书·中国司法制度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法治蓝皮书》)。其中,对在强化司法人权保障力度、司法为民服务等方面给予了肯定,对2022年中国司法提出了破难题、补短板的建议。
“人权保障” 加大力度
提升刑事司法人权保障水平。《法治蓝皮书》指出,2020年以来,司法机关在完善正当防卫的认定、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专项活动、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等方面加强了刑事司法人权保障。
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法治蓝皮书》披露,2016~2020年,人民法院“审理猥亵、拐卖儿童等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刑事案件24035件,惩处罪犯24386人,一审审结涉及监护、抚养未成年人等民事案件120多万件”。2020年12月24日,《关于加强新时代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意见规定了少年法庭的受案范围,强化了未成年人案件审理工作的专业化和专门化,设立新的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绩效考核机制,配备专门的少年法庭司法人员等。
推进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目前,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已在全国普遍推开。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2368个县(市、区)开展了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北京等16个省(区、市)实现县级行政区域试点工作全覆盖。法律援助案件累计达到59万件。值班律师提供法律帮助案件达到48万余件。
进一步细化社区矫正制度。2020年7月1日起施行的社区矫正法和《社区矫正法实施办法》细化了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管理机关、社区矫正机构的职责分工,增加了核实居住地、检察监督、社区矫正对象出境管理等条款,规范接收入矫、解除矫正、调查评估、监管教育等各工作环节。
完善国家赔偿和司法救助制度。《法治蓝皮书》指出,司法机关从多方面对国家赔偿制度加以完善。如中国的国家赔偿金标准不断提高。2021年5月20日,最高法下发通知,将涉及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权的赔偿金标准提高至每日373.10元。法院通过司法解释明确规范了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责任的适用。此外,最高法还发布国家赔偿的典型案例。检察机关则用好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对因犯罪侵害等致生活陷入困境的被害人及其近亲属“应救尽救”,防止因案致贫返贫。
打击虚假诉讼,维护司法权威。2021年3月4日,最高法联合最高检等共同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虚假诉讼犯罪惩治工作的意见》,为虚假诉讼犯罪线索移送和案件查处,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程序衔接,司法工作人员、律师等参与虚假诉讼等司法实践工作提供了指导。全国各地法院也积极参与虚假诉讼治理,如江苏、宁夏以及浙江高级人民法院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打击“套路贷”及虚假诉讼的规范性文件,对辖区内的虚假诉讼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等。
“司法为民”提供便利
司法公共法律服务。目前,中国公共法律服务以司法部“三大平台”为基础,包括网络平台、实体平台、热线平台已全面建成,基本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网上办”“指尖办”“马上办”的目标,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能够面对面解决群众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
加强民生司法保障。《法治蓝皮书》指出,在保障乡村振兴方面,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最高法发布了耕地保护典型行政案例、“农资打假”典型案例,对乱占耕地行为,农资制假、售假犯罪予以打击;在家事保护、老年人权益保障方面,最高法、全国妇联、中国女法官协会联合发布人身安全保护令十大典型案例,涉及精神侵害、离婚后家暴、多方联动防止家暴、学校发现制止家暴等多个方面,推动了反家庭暴力法设立的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发展;2021年2月24日,最高法首次发布老年人赡养、出行旅游、以房养老等有关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典型案例,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提高公证服务水平。一是逐步实现“跨省通办”,打破数据共享壁垒。二是精简程序性事项,解决公证办理的“难、繁、慢”问题。
“司法短板”有待补齐
2021年以来,各项司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法治蓝皮书》建议,2022年,司法机关继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前提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破难题、补短板。
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权力监督。《法治蓝皮书》建议,要强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落实好“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既要保障好法官、检察官办案主体地位,也要落实好领导干部办案机制,通过制度确保领导干部直接办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尽快开展司法体制改革成效评估;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确保刑事案件律师辩护、法律帮助全覆盖落地生根;完善民事诉讼制度。及时总结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经验,探索扩大小额诉讼程序适用范围;深化执行体制改革。推进审执分离,优化执行权配置。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统一刑罚执行体制。
要防范风险,多元解纷,服务社会政治大局。建议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健全中国特色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体系,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建立“一站式”纠纷解决机制;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平等保护国企民企、内资外资、大中小微企业,为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保驾护航。
加大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力度。人民法院要落实内部人员过问案件记录追责、规范司法人员与律师和当事人等接触交往行为相关制度;检察机关要构建规范高效的检察权运行制约监督体系,通过加强检察官业绩考评,提升检察官办案质量等具体措施,加强检察权的运行监督;全国监狱系统应深入开展违规违法办理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案件全面排查整治工作,严厉惩处“纸面服刑”“提钱出狱”行为。
继续加强科技手段与司法的结合,深化智慧司法建设。智慧司法不仅可以提升司法治理效率,也是新时期司法机关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的重要技术手段。今后,智慧司法必将在公共法律服务、多元解纷等多方面,以其开放互动、集约高效发挥更大作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