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关注

有差别,无差距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3月23日   第 12 版)

本报记者 包松娅

城乡融合,这个题目太大了,但总有人试着去回答。

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龙潭村,“藏”在距离县城一小时车程的山坳里。

走进村子,远处青山如黛,一湾溪水穿村而过,几十座明清古宅矗立两岸,宅内孕育着画室、咖啡馆、音乐厅、书屋、艺术工作室等众多“创客空间”,一种乡村传统与城市现代的对话就在群山之间。

据屏南县传统文化村落总策划人林正碌介绍,在外来文创人才及其文创项目的带动下,300多名在外打拼的龙潭村民回到家乡创业谋发展,村里的常住人口已增至600余人,每年吸引游客超过20万人次。“去年村民人均收入18350元,比引入文创产业前增长了3倍。”林正碌说。

村里大爷告诉记者,这个老村子最大的变化是,原来村里人都在逐渐走出去,现在不仅村里人回来了,连来的城里人也越来越多。

古老的龙潭村重新焕发了生机,这是不是对城乡融合的一种回答?

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李小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城乡融合的关键,是乡村产业结构要宽化。乡村不能单纯就是一个农业产业,要搞新业态。这样,乡村就变成另外一个形态,不再是一个农业空间,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就业空间,城乡的差距就会缩小。有了产业,就会有基础设施的改善,人也就回来了,这样就改变了乡村人才的结构。

无论是实践中去回答,还是从理论上去解析,记者想起调研中委员们总结的这样一句话:城市和农村,有的应该是差别,而不是差距。

差别是各有特色,差距则是需要在融合中跨越的“沟壑”。

尤其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乡村建设与发展的主体是农民,为的也是农民,但绝不能囿于农民,再加上现代农民有了城镇化发展的参与经历,其思想心态以及生活方式,跟祖辈父辈式的农民已明显不同。城乡融合在乡村的落地,势必要考虑新一代农民的想法和意愿,在乡村打造城市般便捷、现代的公共服务和创业就业生活的微环境,才能形成一个又一个如文章开头那般,乡村传统与现代城市有机融合而又和谐共生的生态。

2022-03-23 包松娅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1954.html 1 有差别,无差距 21,95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