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晋丽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引起各方面关注。
近年来,国家花大力气投入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在机场、火车站、地铁站和一些小区内,无障碍设施随处可见,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可以说,无障碍环境“有没有”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正如一位曾参与2008年北京残奥会筹备工作的官员所言,当时提起无障碍设施,国内还没有太多概念,而现在这种情况早已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
不过我们也应看到,目前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与人们的理想状态还有些距离。有些老旧小区在加装电梯时,由于低楼层住户不同意而一直迟迟难以推进;一些商场虽然无障碍设施完备,但在走出商场后就不尽如人意了;在个别火车站,直梯离站台路途遥遥,十分不便。此外,残疾人居家无障碍设施以及农村无障碍设施建设与改造,也并没有完全得到推广,人们还是很少看到残疾人自由出行。无障碍环境建设得“好不好”,是当下突出的问题,也是代表委员们所提到的“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颁布实施距今已有10年。当前,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近3亿老年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无障碍环境的需求也在与时俱进。更何况,无障碍环境并非残疾人和老年人的专属,孕妇、幼儿、拖着行李箱的旅人……可以说是关乎每个家庭。因此,整个社会需要更加用心地对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的标准、产品技术、管理等进行监督引导,更好地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中一些问题的优化,促进人们更自如地出行,更便利地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而法律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今年,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从多年前的“无障碍设施”,到现在的“无障碍环境”,彰显了国家层面在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上的决心,也传递着关注民生的温度。究竟当前是否为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的合适时机,全国人大可以广泛听取代表委员、专家学者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并吸取国外有益的经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将种种因素纳入考量。毕竟,任何一项法律的诞生,都不是件轻松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