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承办单位,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九三学社中央高度重视此次“建立健全种业政策支持体系”双周协商座谈会,去年以来分别就种业发展相关课题开展深入调研,举办专题座谈会,并通过乡村振兴读书群、主题议政群开展线上讨论。根据调研和讨论情况,提三点建议。
一、扬优势,做强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对农业种质资源进行系统收集、整理和保存,目前已保存作物种质资源52万余份,资源优势明显。但种业发展基础仍不牢固,保障种源自主可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一是尚未构建起全国统一的大数据平台,不少高校、院所和种企都保有一定数量的种质资源,但交流不够,协同不足,共享不易。二是各类型保护基地统筹不够,一些单位和市县的保护基地未纳入统一管理、认定、挂牌,规模小、力量分散,资金短缺、人才缺乏。三是种质资源就地保护不足,地方品种和主要作物野生近缘种消失风险加剧,地方畜禽品种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
建议:一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完善信息公开、交换机制,建立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协同联动保护利用体系。二是提升种业基地建设水平,对各类保护基地统一管理、认定、挂牌,形成一体化保护格局。三是加强种质资源就地保护,针对性开展宣传和科普,支持民众、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参与地方品种保护及利用。
二、补短板,建设高水平的生物育种科技体系
我国品种质量和育种技术虽取得很大进步,但仍存在明显短板。一是重要性状精准鉴定不足、优异基因挖掘效率不高。二是育种基础理论研究薄弱,育种水平与国外存在“代差”。三是种业存在若干“卡脖子”风险,种业产业链、供应链不完善,部分种源受制于人。
建议:一是构建规模化基因挖掘技术平台,定向创制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新种质并推动产业化利用。支持有条件地区和单位建设种业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考虑建设相关国家实验室。二是推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着力攻克重大科学难题,突破育种前沿技术,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与此同时,构建现代高效精准的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
三、强保障,针对性完善种业支持政策
总体上,我国种业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但仍有待提升。一是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弱、难度大、成本高。二是对种企扶优扶强力度不足。三是对育种投入、设施建设支持有待加强。四是金融支持尚有堵点。
建议:一是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措施。制定具有国际视野的种业知识产权战略,加快种业知识产权海外布局;加强珍稀特色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完善种子质量追溯体系,严厉打击套牌、假冒等侵权行为。二是支持种企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头部企业,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产业体系。加大种企育种研发投入,支持种企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探索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政策,实行研发投入税收“加计扣除”,提升种企良种选育和育种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加大种业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对重大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支持有条件地方建设区域性良繁基地,推动优势基地与龙头种企深度合作;保障种质资源库建设用地需求。四是引导金融服务种业发展,支持信贷产品创新,探索品种权质押模式,扩大制种保险范围,完善种子知识产权保险、种企责任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