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委员故事特辑

永远的灯塔

——深切缅怀敬爱的文圣常先生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3月29日   第 08 版)

于志刚

青岛的早春,今年格外寒冷。新冠肺炎疫情也忽然在我国多点散发,青岛局部地区疫情较为严重,学校也因此实行了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在这样肃杀的日子里,2022年3月20日,敬爱的文圣常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得到这一消息时,我正在宿舍楼看望慰问师生。我努力调整着自己的情绪,把注意力聚焦到和师生交流上,但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不尽的哀思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从1953年到学校工作算起,文先生和中国海洋大学在一起的日子,迄今已经是第70个年头了。漫长的日子里,在海大园渐渐形成了“文先生”这样一个特定的称呼。中国海洋大学的师生员工称呼文先生,是那样的平常自然,而如果称呼文院长、文院士、文教授,甚至称呼文老师,都会感觉生疏,感到“不自然”。文先生已经和中国海洋大学融为一体了,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是那样高大,令人景仰,又如不同年龄海大人的兄长、父辈、祖父。海大园里有文先生在,就像一个大家庭里有一位仁慈高寿的长者,是那样温暖,那样幸福。

文先生是一位浩海求索、勇攀高峰、享誉海内外的科学家。他是我国海浪学科的开创者,物理海洋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导出了随风时或风区成长的普遍风浪谱,被海内外同行誉为“文氏风浪谱”;撰写的《海浪原理》和《海浪理论与计算原理》两本专著,赢得了“世界五大海浪专著,中国有其二”的美誉,被海浪学界奉为经典之作。

文先生是一位春风化雨、桃李天下的教育家。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山东海洋学院成为全国首批拥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单位,文先生成为学校第一位博士生导师。数十年来,他教书育人,润物无声,桃李遍天下,我国海洋领域的许多领军人才皆出自先生门下。先生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把光和热奉献给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们,使我们这些后学者受益匪浅。

文先生更是一座引领和激励着海大人不断前行的精神灯塔。2000年,先生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后,随即将20万港元的奖金全部捐给了国家的教育事业,其中10万港元捐给家乡河南光山县砖桥镇初级中学,另外10万港元捐给海大,设立“文苑奖学金”,用来表彰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并一再表示他只是作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贡献,叮嘱不要用他的名字命名。2006年、2009年、2018年和2021年,先生又先后4次将个人积蓄和奖金共计70万元人民币捐赠补充到“文苑奖学金”中,令人感动不已。冯文波在《耕海踏浪谱华章——文圣常传》一书中写道,文先生身上体现了充满好奇的探索之心、谨言慎行的处世哲学、勤勉尽责的工作态度、朴素真实的爱国情怀、谦虚好学的向学之道、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清廉质朴的品德修为、自由平等的仁爱之心、高雅乐观的生活情趣。毫无疑问,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学术成就,得到学界同仁的一致赞誉,赢得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的衷心爱戴,无不得益于先生身上集中体现的这些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文先生将是一座永远引领和激励海大人不断前行的精神灯塔。面对成就和荣誉,先生“功高却不自居,德高却不自显”,他具有淡泊名利、崇德守朴的高尚品德,秉承治学严谨、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坚持勤恳敬业、持之以恒地执着追求,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学校“海纳百川,取则行远”校训精神最好的诠释,是中国海大人“崇尚学术,谋海济国”价值追求的生动体现。我周围许许多多中国海大的师生和校友,都在用心体悟先生的精神风范,从中不断受到启发和鼓舞。我相信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并不断发扬光大。

2021年10月6日,在先生即将迎来百岁华诞之际,我和文先生的秘书郭铖老师持24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并仔细消毒后,到病房看望先生。当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向文先生献上鲜花,提前祝福他生日快乐时,先生非常高兴。他紧紧握着我的双手,向大家表示感谢。这时的文先生,精神矍铄,思维清晰,他不时询问学校建设发展情况,我认真地一一简要汇报,先生很满意,还不时发表一些看法,叮嘱一些事项。在会面的最后,先生表示“希望疫情尽快结束,我想到黄岛校区看看……”我们告辞时,先生举手示意,一直到我们离开病房,关上房门。这一次的道别,深深地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永难忘怀!

文先生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浩海求索,立言济世”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他那“鱼浮崂山学脉延,师严生勤奋致远”的期盼鞭策牢记在我们心中。他的身影永远印记在我们脑海中,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了他深深热爱的海大校园里。

文先生是一座永远的灯塔。他将引领和激励我们不断前行,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海洋科学与教育事业接续奋斗,永无止境!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2022-03-29 于志刚 ——深切缅怀敬爱的文圣常先生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2253.html 1 永远的灯塔 22,25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