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彤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其中包括,“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各民主党派中央围绕如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交一系列提案。提案中有的关注文化产业体系建设,有的关注特殊人群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还有的从队伍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角度提出具体翔实的建议。
这些宝贵的党派智慧为推动“十四五”时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以及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并强调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民盟中央在《关于推动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中认为,要支持企业落地和产业并重,完善对于旗舰型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机制。“要深入了解目前创业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制定提升创业企业孵化成长环境的系统性方案;借助国家文化大数据工程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研究制定旗舰型企业培育计划和措施;用好用足各类政府产业基金,在建设数字经济、物联网、区块链、量子科技等全球高地的目标基础上,利用现行科研力量集中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各类政府产业基金的专业水平和针对性,使之成为更有力量的地区产业发展引导者。”民盟中央表示。
该提案还从加大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带动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大理论研究与实用技能人才培养;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自“十四五”规划发布以来,关于“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呼吁声音越来越响,其中关于信息无障碍、数字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向更是重中之重。而数字化发展的便捷性,必然会给特殊人群的文化生活带来便利。比如,专供视力残疾人和听力残疾人欣赏的电影制品,即无障碍影视的出现。
民进中央在《关于推动无障碍影视发展的提案》中指出,无障碍影视作品集视、听、讲于一身,受众可以是视障群体、听障群体,也可以是有需要的老年人、少年儿童,还可以是偏远地区人群。因此,无障碍电影是视听障碍人群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来源,是残健平等、共享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
该提案建议,要在国内明确无障碍版权的具体内容,如包括电影的无障碍改编权、加工制作权和使用权,并鼓励版权方向专业制作机构授权。同时,明确财政投入的预算,指定专门机构负责,有计划地将影视作品制作成无障碍影视版本。其次,建议出台无障碍电影相关行业标准。确保电影发行时就嵌入对电影画面进行解说的无障碍音轨声道,电影在电影院放映时配置相关设备,让视障群体通过佩戴耳机收听无障碍音轨的方式与健全人一起观影,助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系统推进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当前,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文旅融合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民盟中央在《关于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提案》中建议,国家文化公园属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落实中央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与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上下功夫;国家文化公园属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提高旅游的历史文化资源品质上下功夫;国家文化公园属地相关部门组织艺术家,通过文学、影视、戏剧、曲艺等形式,推出丰富多样的精品力作,充分表现国家文化公园的代表性文化景观;属地相关部门应组织历史文化学者,深入挖掘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价值,使之成为可以观赏、阅读、体验、感悟的文化场景,进而升华为具有标识性的中华文化载体;加强对国家文化公园的生态环境、水系管护等地方性法规的落实与监管,将国家文化公园沿线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纳入法制化轨道。
该提案还以河南电视台打造《唐宫夜宴》的成功经验为案例指出,可以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文物活态化的方式,推出具有显著特色的艺术精品。属地政府可通过设立文化艺术项目、提供创作与演出平台等,加大对艺术家的支持力度,争取形成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的重量级艺术品牌。同时,尽快根据文旅部、中宣部、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制定出与国家文化公园文化遗产直接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系列规划与措施。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民建中央在《关于推进建立长江中游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体系的提案》中表示,水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特定的专业属性。长江中游水系发达,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类型丰富。提案建议,要理清职责权限,加强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组织领导,将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纳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职责;完善制度体系,夯实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基础依据,在文物保护法中体现水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内容,研究出台保护利用管理条例,引导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编制省级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制定标准规范和工作流程,注重省际间的协调合作,努力形成科学、系统、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提供基础支撑。同时,还要加强资金保障及长江中游水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从国家、省、市工程(概)预算列支和社会资本融合等方面建设资金保障体系;推动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列入相关部门、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工程建设项目(概)预算。吸纳社会资本,拓展募捐、基金投入等筹资渠道,营造水文化遗产共建的良好社会氛围等。
民盟中央在《关于设立黄河流域戏曲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提案》认为,应将整体保护原则和民众主体原则贯穿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全过程,以特定区域戏曲非遗为核心,对戏曲非遗的生存空间实施整体、关联保护。积极发挥当地群众的主体作用,广泛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实现重点保护与系统保护相结合、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保护相结合。科学编制保护区总体规划,将区域性整体保护的重心放在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生态保存相对完备的村落、乡镇、街区等。
该提案建议,为维护黄河流域戏曲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与平衡性,在传承发展秦腔、豫剧、晋剧等主要剧种的同时,推动珍稀剧种的融合发展。其次,加强剧团建设。加大对剧团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设立戏曲传承专项资金;开展“戏曲名家收徒传艺”计划,重视戏曲名家的带动作用;建立并实施“学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戏曲专业素养。在完善传承机制方面,开展戏曲人才普查,编制各剧种尤其是珍稀剧种传承人名录,建立戏曲人才数据库。同时尽快启动数字化保护工程、提升理论研究水平。
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建设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有力促进了城乡文化交流互动、融合发展、共同繁荣。
民进中央在调研中注意到,与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较,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在《关于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建设,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提案》中,民进中央建议,要加大对乡镇、村级公共文化设施投入。进一步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按照打造实用性强、覆盖面广、融入自身特色的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间原则,侧重将资源资金投入到乡(镇)、行政村(社区)等基层。合理、高效配置区域内公共文化资源,形成大集中、小分散,各尽其能、各取所需,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继续探索总馆带分馆帮扶制度,主动“下沉”县级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强化乡镇文化站在县域公共文化服务联通县—村的“桥头堡”功能,搭建统一入口的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一站式数字化平台,打破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孤岛”。
该提案还建议,要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能力,活用数字技术资源和设施。具体包括:坚持“小政府、大服务”理念,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荣誉激励等方式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加强5G、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VR/AR/MR、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应用,探索发展数字文化大众化实体体验空间,加强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在乡镇、行政村(社区)的应用场景建设,增加大众普及型数字文化体验服务项目,推动数字图书馆、文化馆等项目在乡(镇)、行政村(社区)落地生根。
台盟中央《关于在基础教育阶段设立传统文化课程的提案》中表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开启学生智慧、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提案建议,在基础教育阶段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级课程。由于传统文化教育对青少年所能起到的特殊且重要的化育作用,建议国家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化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解决普遍存在的学科教育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健全、教学内容不规范、师资培养不专业等乱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为中小学课程,并提供专业课时,比如每周一课时,确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指导方案。同时,还要开展核心教材审定工作,并加快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建议教育部把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纳入国培计划,加大专业人才培训和培养的力度。其培养目标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传统文化与人格培养为重点,旨在促进教师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当代价值,倡导现代教育思想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推进传统文化综合实践创新课程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