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休闲周刊

放飞一只“蓝蝴蝶”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4月01日   第 10 版)

郝黎

上周去户外散步,偶然发现北京大红门地铁站附近有人在放风筝,心中不免一阵惊喜。城市里高楼林立,难得有适合放风筝的地方,于是赶紧下单,购买了一只心仪的“蓝蝴蝶”,准备重温儿时的乐趣。

风筝到了,周末也到了。还未到空地,便看到一幅静谧的人文图景:河边一位老人在闲适地放着风筝,河岸旁铺设的塑胶跑道上,三三两两的人们或在散步或在钓鱼。笔者忍不住感慨,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整治促提升过程中,大红门迁出了很多服装批发市场,如今环境整治一新,真是蓝天碧水净土,好一处休闲所在。

放风筝这天可谓天公作美。此处居民楼朝东西向,而当日刮的是南北方向的风,且风力十足,风筝很快起飞,根本不用助跑。我左手把住线轮,根据风势及风筝情况收放线,颇有“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架势。越飞越高的风筝,牵动着我的视线,瞬间感觉释放了烦恼,放飞了憧憬,真切地体会到了“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喜悦。

“蓝蝴蝶”在湛蓝的高空徜徉,虽样式简单,但在我眼中,和那些造型“高大上”的风筝相比毫不逊色。果然,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彼时,微风轻抚,鸟儿啁啾,身心惬意,春意扑面而来。

风筝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最早的风筝称木鸢,发明者为墨子,他“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鳶,飞升天空”。早期风筝常被用作军事工具,据传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被叛兵围困在建业(今南京)的台城,武帝之子简文用风筝向外传送告急文书,不幸被叛军射落,台城即遭攻陷。后来,放风筝成为喜闻乐见的活动,也成了文人墨客创作的题材。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清明上河图》中即有放风筝的画面。到了明清,则迎来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在大小、样式上都有了很大进步。当时文人亲手扎绘风筝成为流行的时尚,那些各具特色的风筝也成了赠送亲友的热门礼物。

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日渐丰富,风筝也是千姿百态。此时春光正好,不妨走到户外,一同放风筝。

(作者系北京市丰台区政协委员,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研究馆员)

2022-04-01 郝黎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2476.html 1 放飞一只“蓝蝴蝶” 22,47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