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休闲周刊

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冯益为:

这抹神圣的志愿蓝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4月15日   第 10 版)

本报记者 徐金玉

3月13日,北京冬残奥会闭幕时,一身志愿“天霁蓝”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张家口赛区志愿者、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志愿者主管、燕山大学2020级工业工程与管理硕士研究生冯益为的胸前,还是一个背了70多天的、分量不轻的黑色相机包。

时隔20多天的4月8日,站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领奖台上,荣获“突出贡献个人”称号的他,依然一身熟悉的志愿蓝,而胸前的标识,已经成功地变成了一朵鲜亮的大红花。

“当时我在人民大会堂的位置是一楼前一区1排1号,感觉特别幸运和激动。”冯益为笑着说,这份荣誉来得像彩蛋般惊喜。

“最开始工作时,不知道有这样的会,也不会功利地奔着这个奖去。就算提前知道有奖项,也不会觉得它能花落在自己身上。在服务国家盛事的参与中,我只是希望多展现一个年轻人的力量,尽量把所有工作周期填满,把成果做得丰厚一点。”冯益为说。

在赛时服务期间,冯益为负责的领域有些特殊,是为志愿者服务的志愿者。“我的工作是为志愿者服务和记录,拍摄重要工作和生活场景,提供给各类媒体记者。”冯益为说,他的部门同事曾这样形容这份差事:总是帮别人写推文、拍照片、解决问题,自己则很少有照片,被报道的新闻更是寥寥无几。换个更形象的说法,他们是“躲”在镜头背后的人。

但于冯益为而言,他不仅乐在其中,而且自己天然的业余爱好优势,还让他在这份工作中如鱼得水。

“我从小喜欢、接触传媒行业,日常会做编导、做晚会导演,在B站还是一个拥有上万粉丝的up主。”冯益为腼腆一笑,为了胜任工作,他自掏腰包“武装设备”,专门为冬奥选购了一款相机,先决条件是一定要抗冻!

“张家口赛区白天的气温能达到-10℃,到了夜间,在高海拔的赛场,更是能达到零下二十七八度,体感会更加寒冷。”但即使在这种条件下,冯益为也很少戴手套进行拍摄。

“我试过戴手套保暖,但拍摄很不方便,干脆就光着手拍摄。就坚持嘛,习惯了就还好。”冯益为笑笑说,“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到,同志们深情地表示:为了冬奥圆满成功,困难再多也嚼嚼咽了,一切付出与奉献都值得。我真是这么想的。”

许是冯益为的乐观开朗感染了众人,在志愿者伙伴眼里,他是亲切的“大哥哥”。而在冯益为口中,这些小伙伴都被称为“孩子们”。其实,1998年出生的他,和大家都是同龄人。

“孩子们有问题喜欢和我讨论,有困难会和我说,跟他们的关系亲近,工作也很容易开展。”在日常交流中,冯益为就敏锐地捕捉到了“孩子们”的情绪变化:志愿者们在海拔高、气温冷的地方工作,闭环管理后,生活安排相对单调,平时去哪儿都要进行消杀,心情还是会受些影响。

“我们其实也一样,但自己肯定不能先崩溃,有时间还不如去帮大家解决问题。”为此,他和团队一起开发了“冬两志愿E家”线上交流平台,这个微信小程序包含了知识普及、外语学习、留言发帖等板块,和线下志愿者之家相结合,为志愿者们互动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平台,也丰富了大家的精神生活。

赛事结束后,冯益为整理拍摄素材才恍然发现,不知不觉间,视频加上照片已有5000多个文件。最令他兴奋的是,自己的影像还被闭幕式致敬短片选中了!

闭幕式上雪花的寓意令人触动,他们身上这抹神圣的志愿蓝何尝不像一朵雪花呢?“即使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分属领域不同,但我们同属一个团队、是同一种身份。不管我们来自哪里,都是带着家人和社会的期盼,怀着共同的目标——把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这件国家盛事办好!”冯益为说,作为一个6岁便开始滑雪的张家口人,他也直观地感受到了人们对冰雪运动的参与和重视。“我服务的是冬季两项,最开始朋友们都好奇是哪两项?等到赛事举办时,我看到志愿者和很多亲朋好友都看得津津有味。大家开始了解,并对此有热情,这是非常好的开始!”

如今,从北京回到家中的冯益为,把奖章、荣誉证书放在醒目的位置,每每看到,心中都会回味起这段美好的记忆。“感谢燕大,感谢冬季两项,感谢冬奥会,让我飞到人民大会堂,我永远忘不了站在巨大的国徽之下的震撼!”

2022-04-15 徐金玉 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冯益为: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3172.html 1 这抹神圣的志愿蓝 23,17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