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休闲周刊

冬奥气象中心:

交出“双奥之城”的完美答卷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4月15日   第 10 版)

本报记者 刘圆圆

4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气象中心(以下简称“冬奥气象中心”)以出色的气象保障服务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获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

首次在我国中纬度山区复杂地形下实施冬季多维度气象综合观测、首次实现复杂山地“百米级、分钟级”精细化气象预报、首次实现冬奥专用气象信息报告的全自动化、首次部署“云+端”核心业务系统,毫秒级数据响应支撑三地多赛区应用……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副院长 陈明轩说,北京冬奥会是近20年内唯一一次在大陆性冬季风主导的气候条件下举办的冬奥会,这种天气预报难度大,需要丰富的预报经验和高科技技术手段加持。

“冬奥会不同竞赛项目、不同比赛场地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各不相同。天气条件直接影响到运动员发挥,甚至影响到比赛安全。”陈明轩举例说,比如高山滑雪,运动员速度最高可达140公里每小时,赛程也就几分钟,对赛道附近风速风向的变化非常敏感,对赛道附近的能见度要求是必须大于2公里;再如跳台滑雪要求在风力小于等于4米每秒的前提下举行,对地面以上一定高度的风速风向也有极高要求,风速风向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空中姿态控制甚至人身安全。

“北京冬奥组委对气象保障服务的要求是‘一场一策’‘一项一策’,要做到冬奥气象保障的全链条、全覆盖,气象不但要保障竞赛、参赛,还要支撑与冬奥相关的外围保障等。”冬奥开闭幕式预报服务保障团队队长翟亮说,这就要求预报员各司其职,首席预报员分析判断天气,其他预报员参与会商讨论,发布相关预报预警。“冬奥气象中心就是在这样分工明确、紧张有序的协同工作下,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气象答卷。”

“冬奥期间让我最难忘的就是4次开闭幕式的气象保障,每次都遇到不确定的天气因素,如大风、沙尘、降水,但每次都把握得很好。”翟亮回忆起3月13日冬残奥闭幕式活动时说,当天云量很重,低云翻滚,随时都可能下雨,这种临界的天气最具有挑战性。“但我们经过反复分析各种数据后判定闭幕式期间阴,23时前后开始鸟巢下雨,最终预报实况高度吻合,服务保障成功。”

“承办高山滑雪项目比赛的延庆赛区地形复杂,做好复杂山地气象预报,是冬奥气象中心预报服务团队面临的一大难题。”延庆赛区高山滑雪场馆预报员荆浩说,2月6日,延庆赛区迎来冬奥会期间的第一个比赛日,高山滑雪男子滑降项目正式开赛。“开赛第一天,预报服务团队就面临一道考题——判断现场风速是否适宜比赛进行。我们预测当天中午到下午赛道上的风速较大,第二天风速会明显减小。”荆浩说,最终仲裁委员基于精细化天气信息,决定将6日比赛调整到7日举行。实况如预报一样,7日赛道风速十分适宜比赛,比赛效果非常好。

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类似的胜仗不止一场——准确预报1月30日蒙古国沙尘对赛区无影响;提前10天研判出2月13日强降雪、降温、低能见度天气,为赛事组织和调整赢得充分的准备时间;精准预报2月8日和15日中午前后的偏东风,为谷爱凌、苏翊鸣获得金牌,首钢滑雪大跳台成为“双金”场馆提供准确的气象保障。

精彩的气象答卷正成为首都气象人“一起向未来”的新起点。

“获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奖,是对我们气象工作的认可,这份荣誉令人振奋。”翟亮说,从申办到筹备,再到两个月的实战,首都气象人倾尽全力,通过冬奥保障,也收获了很多。从气象科技手段到预报技术方法,从重大活动保障能力到人才建设和培养,这一切的成果都在冬奥气象保障下取得的,也必将在后冬奥时代带给首都气象工作更大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北京。

2022-04-15 刘圆圆 冬奥气象中心: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3173.html 1 交出“双奥之城”的完美答卷 23,17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