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圆圆
4月10日-13日,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调研组围绕“进一步提升爱国爱港爱澳力量能力建设”在澳门展开调研。期间,澳区全国政协委员就如何提升爱国爱澳力量,纷纷建言献策。
善用社团 树立领袖人物
“澳门这座小城,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社团密度很高,社团文化渗透到澳门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妇女联合会会长贺定一表示,今日澳门社团的青年骨干,明日将成为建设、治理澳门的骨干,他们能否树立根深蒂固的国民意识和爱国爱澳情怀,对于坚定落实“爱国者治澳”根本原则具有决定性作用,直接关乎澳门的未来发展。
为此,贺定一表示,应鼓励支持有潜力的年轻骨干参加社团高层工作、参与社团重大决策,推荐他们参加政府咨询组织,为他们提供拓宽视野和社会人脉的机会,使他们成长为成熟的骨干和社会精英,以更好地担当起“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重任。同时,为青年骨干赴内地实习创业就业和生活搭台搭梯,引导支持他们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及横琴粤澳深合区的调研、实习等,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作为澳区全国政协委员,我们也都是社团骨干,要发挥双重积极作用,多做释疑解惑、化解矛盾、人心回归的工作,积极引导和推动各类社团培养出立足澳门、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德才兼备的青年骨干,使‘一国两制’事业薪火相传,行稳致远。”
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福建同乡会会长张明星也表示,在当下,面对社会环境与青年群体的变化,要加强青年社团建设,通过人才流动带动粤港澳三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其他要素有序流动配置,促进港澳人才将自身职业发展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扩大爱国爱澳社团政团在社会各界的联系面、团结面,增强凝聚力、影响力,引导青年培养“爱国爱澳”情怀。
“爱国爱澳社团领袖和立法会议员要下沉基层,通过举办和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多接触联系居民,倾听居民呼声,反映居民意愿,了解和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以能尽快解决。若大众有误解,还应随时耐心做释疑解惑。”全国政协委员、澳门日报总经理温能汉说,只有深耕基层,久久为功,在基层工作中广泛团结群众,才可在新时代不断壮大发展爱国爱澳力量。
立足学校 团结更多专业青年
“澳门现行的课程框架和各科基本学力要求在2014年即已颁布,国家安全教育在当时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当下,应尽快颁布《澳门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框架》,为学校构建一个国家安全教育的完整体系。”全国政协委员、澳门教育暨青年局原局长梁励表示,国家安全教育体系须涵盖中小学不同阶段,并对应相关科目,如品德与公民、小学常识、中学历史,以及中文科等,尤其应在“品德与公民”科中,建立国家安全教育的整体理念。“同时应重视澳门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加强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建设及运用,利用大数据加强分析,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以有趣的内容和灵活的形式向他们提供国家安全教育信息。必须在‘一国’的框架下,处理澳门文化的多样性、教育体系的多元化与国家安全教育的一致性的关系。”
全国政协委员、澳门濠江中学副校长陈虹表示,时下的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互联网、自媒体时代信息良莠不齐的现状,青少年对内地的了解容易因此产生不良影响;部分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出现形式不够灵活、工作不够深入等现状。对此,她建议特区政府应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壮大爱国学校教育质量和影响力,吸引家长把孩子送到爱国学校读书,同时也要优化爱国教育工作模式,将爱国爱澳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紧密联系,使其潜移默化接受爱国爱澳价值观、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澳门专业界青年也是爱国爱澳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专业青年的内地交流领域,从专业、职业、执业、事业角度进行支持,以事业‘吸引力’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柯岚说。
为此,她建议在大湾区内进行粤澳两地公务员定期挂职锻炼,实现粤澳公务员交流层面多领域、多方位、机制化合作,既拓宽澳门公务员的视野和思路,也有效促进两地全方位对接合作,助力大湾区建设的高效率发展与协同进步。
同时,推动澳门专业界青年和国内业界开展深入交流活动。“可从具体的业务及项目合作、共同举办活动等方面入手,以事业吸引促进澳门青年融入湾区发展,使他们在融入国家发展的同时,提升国家认同和爱国情怀。”柯岚认为,应支持专业界青年朝着一专多能、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完善自身,并积极和其他本地社团以及国内的专业社团交流合作,创造机会帮他们多和社会接触,以更好建设澳门、服务国家。
借船出海 对外积极发声
全国政协常委、澳门基本法推广协会会长廖泽云表示,提升爱国爱澳力量能力建设,不能将眼光局限于澳门,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 一切服从大局,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澳门与葡语国家、欧盟联系紧密,国家又赋予澳门可在经济、贸易、金融、航运、通讯、旅游、文化、科技、体育等领域同世界保持和发展关系。充分利用这些网络渠道在国际社会发声,帮助国家形成同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可为国家改革发展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廖泽云说。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张明星认为,人文风貌是受众对区域形象展开联想的重要因素,当下,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元素的国际传播还远远不够,未来对外传播中要更加重视文化因素,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民心相通,价值共振。“‘粤’‘港’‘澳’地区本身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可将岭南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作为纽带,对三地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 整体形象进行国际传播。”
“在对外发声方面,除了直接接触群众,还应借船出海,善用当地主流媒体,以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发声。”温能汉建议,要学习、掌握、运用新媒体,创新传播渠道,针对不同层面的受众,以大众听得懂的方式报播,生动活泼,笑谈真理,主导话语扩影响,扩大教育团结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