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修菁
近期,大陆多地多点发生本土聚集性疫情,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的影响。与此同时,大陆各地各部门主动加强与台胞台企的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努力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因时因地因业施策。
江苏:强化金融支持和清费减负力度 助力台企平稳复产
4月5日,江苏省苏州市发布46条政策措施,从加大财税支持力度、继续强化金融支持、加大清费减负力度等8个方面全力推动经济运行平稳有序。
“苏州防疫措施做得很好,井然有序,很快有效控制疫情,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公司的正常运作没有受到大的影响。作为在大陆发展的台商台企,我们有义务、有责任配合相关防疫措施。”台企立隆电子(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志铭表示。
苏州是台资聚集高地,现有台企逾1.26万家,目前企业状况总体平稳,生产运营基本正常,正全力冲刺一季度“开门红”。其中,立隆电子复工率、机器稼动率达100%,预计首季营业额比去年同期增加约10%以上。
除了苏州市,江苏省各地在《江苏省关于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着力稳定经济增长的若干政策举措》的指导下,南京、淮安、泰州、常州等8个设区市也已先后出台并大力推动落实各具地方特色的助企惠企纾困措施,全力帮助包括台企在内的在苏企业提振信心稳定预期。
福建泉州:守望相助 台胞台企“泉”心抗疫
毛料入库、织片、洗水、熨衣、包装……走进福建泉州佘氏织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数十名工人正戴着口罩分工协作,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看着这一场景,公司副总经理邹贤发不由感叹:“机器声一响,心里特别踏实。”就在几天前,台商邹贤发还在为企业缺工着急。由于疫情管控,公司不少工人无法正常返岗。邹贤发说,工人多住在周边乡镇,如果他们无法及时到岗,企业的部分生产工序就要停下来。正当邹贤发一筹莫展之际,泉州市台办等相关部门迅速介入,帮助企业梳理工人详细信息、联系工人居住的村(社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保障工人正常通行,使得该企业的产能逐渐恢复。“目前,工人到岗率超过90%。”说到企业能够正常运转,邹贤发一脸欣慰。
面对疫情,在泉的台企还纷纷将“两岸一家亲”的深厚情感化为实际行动,共同助力“泉”城抗疫。食品是封控、管控区群众最急需、最重要的物资之一。疫情发生后,台资企业富邦食品第一时间加入“爱心菜吧”计划,回应泉州29个城中村社区,特别是其中多个封控区困难居民的诉求。台胞台企助力抗疫的同时,泉州市台港澳办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组织指导市县两级联动,主动与台胞台商联系,及时了解、全面掌握全市台资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员工情况,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反映的情况问题,切实做好服务保障,解除台胞台商后顾之忧,不断凝聚做好疫情防控的工作合力。
上海:疫情之下台企显“韧性”
台企富士迈半导体精密工业(上海)有限公司在沪员工逾千人。自3月27日晚上海市政府宣布分批、分区实施封控管理后,为了保障679位留厂员工能够平稳度过这段时间,公司紧急采买了食材、睡袋、被子等生活必需品,同时在厂区内搭建了床铺。不仅如此,公司严格遵照防疫措施规定,每日进场前测温,给每位员工配发一片口罩,一日一换。“公司留厂员工人数大约是平常的65%,能够基本确保封闭式生产期间达成公司的运营目标。”公司厂区负责人刘忠说。
同样身处上海松江区的台积电目前也处于封闭式生产状态,“我们4月1日之前就安排人员入厂进行闭环管理,全公司约2400人,目前留守公司加上居家办公的人员,人力能维持平时的七成。”台积电(中国)有限公司资材暨公共关系处总监胡恩台说。
疫情之下,为了配合上海的全域静态管理,早日实现新冠病毒感染者的社会面“清零”,很多在沪台企都采取全封闭生产模式,力争实现防疫与生产两不误。
在沪设立20年,同时也是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台资企业环旭电子在封控期间有逾七成员工通过封闭式管理坚守一线岗位。疫情之下,公司提升了员工供餐标准,延长供餐时间,还不定期发放牛奶、面包、饮料等零食,同时加强心理疏导,并举办在线卡拉OK活动,希望能够缓解员工情绪。环旭电子方面表示,要努力保证生产秩序正常,体现公司应对困难环境的经营管理韧性。
记者从上海市台办获悉,为帮助在沪台企纾困解忧,上海市台办积极帮助在当地的台企依据《上海全力抗疫情助企业促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申请相关助企纾困、援企稳岗补贴,包括协助台企申请防疫支出补贴支持和租金减免,落实“一企一策”“一厂一案”分类差异化防疫措施,支持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恢复生产,协调有关商业银行为台企提供疫情防控期间的金融纾困方案等。同时对部分在沪台企暂时出现的物流不畅等问题,上海市台办还专门协调有关部门出具企业证明、通行证等,帮助台企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带来的影响。
“尽管新一轮疫情下台企难免‘受伤’,但大多数台商都对上海保持信心。”上海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崇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