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评论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不容忽视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4月29日   第 03 版)

作者:朱定真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之一。1961-2020年,我国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3℃,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我国年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5.1毫米,并呈现出“降雨带北扩”的态势。气候变化的“水热双增”态势,导致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发生显著改变,活动积温增加,作物生长季每10年延长1.8天,东北地区玉米和黑龙江水稻可种植面积增加,南方双季稻区可种植北界向北推移近300公里,北方冬小麦种植北界北扩西移20-200公里,柑橘不同适宜区种植北界平均北移83公里,农作物和林果适种区域不断扩大。

气候变暖增加热量,扩大种植面积,多增产本身是有利的一面。但是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也日益突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二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指出:更频繁的热浪、干旱和洪水已超过一些动植物的承受极限,导致一些树木和珊瑚物种大量死亡。此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同时发生造成了一系列难以应对的影响。这加剧了数百万人的水和粮食危机,尤其是在非洲、亚洲、中美洲和南美洲、小岛屿以及北极。在我国,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约1400万公顷农作物受灾;2014年华北和东北干旱影响夏粮生产;2021年河南“720”特大暴雨造成多地玉米等作物绝收;2021年12月强寒潮2天内席卷全国,连温暖的广东也启动农业抗寒预案。

气候变暖也导致我国病虫害发生区域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扩展,作物发育期提前、生长周期变短,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气候波动增加,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越来越高,粮食生产面临的风险加大。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守牢“三农”“战略后院”的关键。目前越来越多的作物扩种到传统种植区外,这对种子适应极端气象条件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高温日数增多,我国华南地区晚稻增产潜力越来越少。在晚稻花期遇到高温天气,结实率出现显著下降,而且在收获季节遇到高温多雨的天气就很容易发生穗发芽。需要适应极端气象条件的种质资源创制与储备,保障粮食产量、经济作物品质。

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22年汛期(5月至9月)我国气候状况总体为一般到偏差,旱涝并重,区域性、阶段性的旱涝灾害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主要多雨区在我国北方;全年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接近常年到偏多。粮食生产又将面临诸多挑战。

总之,我国农业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利弊共存,要坚持趋利避害,深化认识我国天气气候的不确定性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科学规律,更加有助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的要求。

要减缓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影响,需要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着眼气候变化带来的“种植带北移”,致灾因素增加现象,采取因地制宜、因气候制宜的对策,调整作物播期,合理规划种植结构,充分利用气候变暖带来的额外热量资源,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增强农业生产系统的高效性和稳定性;要适时启动第三次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布局、种植结构调整、农民增产增收和有效投资提供科学基础保障,确保粮食安全,捧稳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需要加强农业系统防灾韧性的研究。农业生产、气象、农业保险等部门要加强合作,联合开展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对农业生产、存储、流通、消费等环节的影响评估。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机制,促进农业生产减损增效,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农业生产风险。

需要重视适应极端气象条件的种质资源创制与储备。我国种业发展多元化品种选育的基础较薄弱,育种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亟待加强。开展适应极端气象条件(耐高温、耐涝渍、耐低温等)的种质资源创制与储备尤为重要。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专家)

2022-04-29 朱定真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3860.html 1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不容忽视 23,86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