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寅峰
前几日,姐姐前往探视住院的父亲时,发给我一张她抓拍的照片——身着病号服的父亲端坐在病床一侧,正在津津有味地翻看着面前小桌上那本厚厚的书。他的侧面,是醒目的输液架,化疗药正通过输液管缓缓注入他的血管。对于肿瘤病人来说,化疗的痛苦令人翻江倒海,但照片中,老父亲读书的神情却平静温和。
看到这张照片,我笑了,随手回传了我前一晚隔门偷拍的母亲的阅读照片——卫生间内,坐在凳上泡脚的母亲,双手端着她最近痴迷的金庸小说,静静地享受着睡前的阅读时光。这是母亲近来的常态。
我的父亲母亲均已八旬之年,生活中,他们不可避免地要与衰老和疾病做着斗争。但是每次看到他们宁静地读着书,我常常出现幻觉,感觉到这样专注读书的爸爸妈妈,还是我小时候看到的模样。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或许是另外一种解读?
爱读书的人,总是在书籍中得到更多的精神和力量。在我的老父母身上,这句话不知应验了多少回。
记得前年父亲刚刚确诊胃癌时,我们都无比担心甚至焦虑,生怕父亲扛不过这一关。后来,主治医生的一番话,令我们备受激励。他说:“每次查房时,都能看到这老爷子在病房里读着书。可见他心态平静、意志坚强,这对治疗来说非常重要。再加上他身体条件不错,会好起来!”
而焦虑的妈妈在家中等候的那段时间,基本也是在阅读中熬过来的。
我的父母并不是高级知识分子。同为中学教师,父亲教数学,母亲则当过多年的音乐老师。他们读的书也并不深奥,多数是较为通俗的文学和历史类书籍。他们只是把喜欢读的书,读到了极致。从每一本阅读的书中汲取营养,并呼应到平凡的生活中。
就在昨天,母亲给我展示她读《笑傲江湖》时所做的读书笔记——她会把好的语句、词语写在笔记本上,或者记在手机的备忘录里。她也喜欢把自己的感受讲给我听,希望我能够有所共鸣。
因为读书,家里总是多了许多亲人之间的交流。我想这也是父母喜欢读书带给家庭的一大幸事。
记得小时候,每日我睡前,都会看到他们或躺或坐读着书。甚至,他们常常会就某一本书展开讨论,或分析情节、或讨论人物。读书速度较快的父亲也经常担任“说书人”,把他刚刚读过的书讲述给母亲听,母亲也会提出许多问题,父亲都会耐心分析、解答。
很多时候,我是在他们的“说书”声中入眠的。那也是我得到的最早的文学启蒙,以至于直接影响我最终热爱并考取中文专业。此为后话。
总之,在我父母的生活中,这样的读书、“说书”持续了半个多世纪。退休后,这样的互动更加密切、频繁。而他们,也成为亲朋好友、同事邻里们共同认可的恩爱夫妻的楷模。
我也会猜想,在漫长的时光中彼此温柔以待,彼此帮扶激励,书卷气该是给他们增加了很多正能量吧!共同读书的时光,又为他们半个多世纪婚姻中留下了几多深情的回忆?
父母的阅读生活,给我们子女甚至孙辈儿们形成重大的影响。后辈人热爱读书,也是他们对我们非常大的期望,他们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
20世纪70年代末,正是父母上有老下有小的困难阶段。但我记忆中,我家兄妹四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期刊,那应该是父母斥“巨资”给我们订阅的。学龄前的我也知道每月初等待邮递员来送我的连环画报。就是在那样的期刊里,我连拼音带汉字地初识了文学——南斯拉夫童话故事《拉比齐出走记》,让我时隔40多年依然历历在目。
而如今,父母到哪个子女家,看到我们从书架到床头都放着书,他们会很开心。如果哪个孙辈儿不喜读书沉迷手机,他们会表示出深深的担忧。
说起来,我们真的远远不如父母那一代人。电子产品的介入,让太多的父母放下了书籍,孩子们又怎能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正逢世界读书日,看着白发苍苍的父母并肩阅读的侧影,不禁感慨,遂写此文,以激励自己,鼓舞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