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生态周刊

全国政协委员王静:

助推小浆果走向大产业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5月05日   第 06 版)

本报记者 高志民

小浆果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水果,是指以蓝莓、蓝靛果、树莓、沙棘、黑加仑、蔓越莓、桑葚等为代表的第三代水果,是高颜值、高营养价值、高附加值的“三高”水果,大多不耐存储,鲜果货架期短,部分适口性差。

“小浆果都备受国际市场青睐,发达国家一直积极发展小浆果产业,从鲜食到干果、冻果,从食品到保健品,从化妆品到药品,产业链不断延伸,产品销量逐年扩大,消费者对其认可度日益增加。”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王静告诉记者,虽然我国小浆果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但存在问题也不少——

王静以蓝莓鲜果举例说:2021年2月,京东网上有机蓝莓售价达200元/斤,普通蓝莓售价60-150元/斤,整体价格水平是高收入国家(如加拿大)蓝莓售价一倍还多。“过高的价格,导致大量消费者望而却步,进一步限制了其认可度,且因无法实现规模经济,产业发展受阻。”

同时,王静发现,优良品种选育、栽培、采收、贮藏保鲜等关键环节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质量控制规范,管理粗放。既不保质又不保量,在影响消费者信心的同时,也导致果农卖果难,市场波动较大,供给侧出现失衡。

此外,由于资源建设与产业规划滞后,导致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集群运作相对迟缓,缺乏龙头加工企业强有力的带动,产业链条的完整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优势树种、品种以及区域优势的闪光点未能展现,未形成明确的地理标志产品,导致政策支持力度小。

“还有问题就是科技投入少,功能成分挖掘利用不足,利用率低下,整体仍处于以卖果汁、果干、果油为主要商品的资源型初级阶段,无法发挥其真正价值。”王静指出,由于深加工环节的欠缺,许多国内企业的小浆果多以低价原料和初加工产品出口海外。

“小浆果可以满足居民消费健康多元化和结构化上升趋势。中国的浆果产业不缺产品,但缺乏规模化高质量的精品。”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王静认为,中国的浆果产业要坚持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为基础,以标准化生产为导向,以品牌打造为引领,结合乡村振兴产业扶贫,从品牌到定位,从种植到精深加工全方位发展。

具体来说:首先要以地域和品类为细分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提升集约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要注重不同小浆果产品特殊的营养功效挖掘,加强小浆果市场培育和消费者教育,同时鼓励地方政府通过顶层设计培育集栽培、综合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在原有销售基础上结合线上销售、网络直播带货等新兴营销手段,探索多业态融合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针对小浆果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产业链条长、技术环节多、产业发展对技术依赖度极高的特点,王静建议,要加强专业研发机构的科技投入,开展小浆果资源调查、收集、引进、保存、保护等基础性工作,重点提升小浆果种质创新、栽培技术、采收运输、储藏保鲜、加工开发、产业化的水平,提升核心科技竞争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同时,深入实施小浆果精品战略,建立科学、严谨、安全、高效的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手段,打造精品,撬动更高的效益增长杠杆。

2022-05-05 高志民 全国政协委员王静: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4026.html 1 助推小浆果走向大产业 24,02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