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民企创业的经历,奋斗的青春永远是年轻。青春,步履不停。改革开放浪潮下,一波又一波年轻人奔赴市场,开拓新天地;青春,奋斗不止。不论“前浪”还是“后浪”,在最好的时代,创造最好的自己;青春,不言挫败。在漫漫征途上,勇毅前行,青春的民企大有可为!
“前浪”新传
高飞的翅膀
——解码研祥自主创新的奥秘
本报记者 吴志红
1987年,陈志列考研究生,这年,考上研究生的,全国只有1万多人。进校的时候,校长说,你们是科研的国家队伍。这句话给陈志列带来了十分强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一直影响到了他后来创业。1993年,陈志列创立了深圳研祥机电实业有限公司,也就是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而“研祥”,就是“研究生的发祥地”的意思。
经过近30年的长途跋涉,今天,研祥位列2021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100强榜单。
▶▶▶研祥智慧
研祥有多强?我们从研祥的产品了解研祥。
研祥有一款慧视机器视觉检测设备,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电视机屏幕进行外观缺陷和全部显示功能的快速检测。
电视机屏幕上有没有划痕,通电后屏幕上4096×2160个白色像素点中有几个是黑的,测试的红绿黄三色彩条是否均匀,显示的各种测试图像信息是否达到标准等,这些情况最早都是依靠生产线工人用眼睛去看。
人工检测首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还会出现错判和漏判,在检测的速度和质量上远不如智能设备有保证。研祥慧视机器视觉检测设备拥有一双机器的“眼睛”和一个“人工大脑”,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设备就可以“看到”产品的缺陷,识别判断产品是否为合格品,取代人工检测。
在工信部公布的《2019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应用案例名单》,研祥集团基于机器视觉的液晶面板智能检测应用案例名列其中,这也是研祥机器视觉智能检测系统典型应用之一。
“研祥的机器视觉智能检测系统充分运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内首创,并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耿稳强说,“这项技术并没有止步于平面检测。目前我们的机器视觉智能检测系列产品还可以用在如螺旋桨、叶片等曲面和最多24个面的产品设备的表面缺陷检测。”
研祥有一款装备控制专用的工控机,可以助力云制造。
云制造就是把生产能力和生产资源云化,生产根据需要在云上进行调度,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但是云制造的前提是要实现生产设备互联互通。
研祥的工控机是实现工业过程控制优化、质量管理智能化、智能装备健康管理和预测性维护等人工智能应用的“控制大脑”,可以把工厂的设备连通,采集数据并分析,掌握每台设备的状态,根据生产任务用算法对它进行控制,并不断优化升级。它可以监测工厂里生产设备的运行状态,实现云上的统一调度。
一双“慧眼”、一个智慧的“头脑”,研祥的成果何止这些。目前,研祥的授权专利累计已超过1100项,非专利核心技术超过1300项。企业拥有三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国家特种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地联合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知识示范产权企业单位。
▶▶▶闯关升级
从做特种计算机起步,发展到服务智能制造,研祥缘何能历经市场大浪淘沙,一路闯关升级?
早在10年前,全国政协委员、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陈志列曾坚定地表示:“我们的发展之路仅靠模仿、山寨等方式是走不下去的。唯一可行的道路就是一切要立足于自主创新。”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研祥初创之时就把目标定为对标国际一流企业,立志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创造出中国的国际一流企业。而在当时,不少企业依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走的是“拿来主义”的捷径。
研祥放弃了赚快钱的机会,在科技研发的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开山筑路。
一批又一批研发人员加入到研祥的科技队伍中。耿稳强说:“我在研祥已经工作了15年,而公司里工作了20年的同事还有很多。”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些科技工作者却在这家民营企业里把自己练成了“铁打的兵”,为何?因为这支团队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大家以团队合作攻坚克难,科研路上不再寂寞。持续耕耘、团结奋斗成为研祥技术团队不变的底色。
“研祥从创业之初就不靠技术大拿‘掌大勺’,而是靠团队研发,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理念。”耿稳强强调说,“研祥没有任何一项技术属于个人,都是团队智慧的结晶。”
2002年,研祥与德国巨头S公司站在深圳地铁一期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招标会上比拼,两家对决的方式是,每家出10台设备,放在最恶劣的工况里运转两周,故障率低者中标。最后正式公布的结果:10台出故障的设备里,S公司占9台,研祥公司1台。顿时,研祥在地铁领域声名鹊起。
国内国际市场上,研祥头角峥嵘,铆足干劲,向国际一流工业品品牌进军。
▶▶▶助力中小企业智能转型
近年来,研祥进入了推动传统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赛道,特别是在助力中小企业智能转型上越走越远。
事实上,支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庞观士介绍:“很多工厂使用的是传统生产设备,一个工厂的设备就有很多品牌,而且原本没有统一的接口,互联的难度非常大。研祥要提供智能网关,把这些设备连起来,才能进行数据采集。帮助这些工厂在原有的基础上完成数字化是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
没有数字化,就无法实现信息化,更谈不上智能化。当前,工业产业基础薄弱也是数智化转型升级面临的普遍问题。
“虽然我们已经在谈工业4.0,但很多中小制造企业还处于工业2.0的水平,有些甚至还达不到,还不具备智能化的条件。”庞观士说,“国家强调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就是希望通过工业互联网降低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的门槛,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再推进智能化生产。”
我国工业互联网整体生态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生态体系发展要素比较匮乏,面向各个制造业行业应用的综合性平台尚未形成,缺乏可以落地的解决方案和典型样板。
陈志列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抓创新不问“出身”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民营企业也动员起来,集中不同的企业力量解决工业互联网的“卡脖子”问题,共同为国家作出贡献。
研祥的初心,也是许许多多坚持至今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初心。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在未来,民企做大做强,最关键的一招,永远是科技创新。2021年,全国工商联首次发布了“2021民营企业发明专利500家”“2021民营企业研发投入500家”榜单,研祥集团荣登双榜单。陈志列说,下一个30年,在智能制造的大道上,研祥人将继续长跑,将自主创新进行到底。
“后浪”正传
冲出新天地 压力变动力
——江苏省无锡市政协委员魏仁的“后浪”故事
本报记者 江迪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无锡万华机械有限公司捧回了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
“这是对万华近年来转型发展的肯定,也是万华人接续努力的成果。”作为“创二代”,无锡市政协委员、无锡万华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魏仁这样说。
▶▶▶转出天地宽
一台汽车上的所有零部件,都可以在无锡找到。万华是一家主要经营汽车零部及附件、冲压件、非标金属结构件制造加工的企业,这些年的表现颇为亮眼。
2021年外部形势依然严峻。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万华一度感到了压力。但是,万华的智能制造行业领先,全年业绩逆势上扬,公司产、销两旺,产值做到了11.32亿元,较2020年量、利同比、环比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领先于同行业。
万华最初也是一家传统制造企业。传统的冲压行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保证生产,这种模式产能低、成本高、利润一般。万华同样也经历过这样的“痛”。基于这些问题,万华下定决心进行智能改造。
在魏仁看来,这有点“赌”。不仅要放弃利润还要投入上亿的成本。
魏仁和公司骨干召开了多次研讨会,集体拟定了改造方向,然后魏仁带队去海外考察。眼见为实,先行者的成功范例让员工们看到希望,让大家了解到了巨大投入的背后也会有巨大机遇。
回国后,万华结合自身的发展规律,扬长避短,因地因时制宜进行变革,制定了适合公司实际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技术铺垫、自动化数字化先行,设备上云,实现“数据+模型”的创新应用。
2019年,万华率先把转型目光投向了超高强度钢板热成型生产市场。总投资10多亿元,从瑞典、德国引进全球最优热成型生产线。
引进还不够,要实现智能化生产,就要解决自动化送料及自动化模具的设计及制造问题。但是万华在模具的生产工艺上遇到了问题,模具开裂、起褶。魏仁和技术骨干经过软件模拟分析,发现原有生产工艺在板材成型时,材料的补偿量不够,才导致此问题的发生。通过增加适量的材料补偿量完美地解决了模具开裂、起褶的工艺难题。
最终万华实现了生产自动化率达到75%,产值突破10亿元,打赢了这场转型攻坚战。热成型冲压件项目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还帮助公司实现了业绩大幅跨越。
2022年,在无锡经开区的大力支持下,万华的“智改数转”软件投资项目,“星级上云”项目等都在持续推进中,并实施跨区域实践,向外省扩展公司的战略版图。
▶▶▶两代见传承
作为“创二代”,其实魏仁曾经一度并不想接班。在国外读书的时候,他就想自己开个咖啡店,尽享闲情逸致。
“后来,觉得父亲比较累,作为儿子应该回来帮帮他,这样就回来了。”魏仁说。
在儿子看来,父亲比较累。其实父亲本人却甘之如饴。魏仁的父亲魏进兴是一位爱岗敬业、雷厉风行、言出必行的“创一代”。
“他有多专注事业?在我的记忆中,每年他只有大年初一休息,出差、上班,上班、出差……循环往复。上班早五晚八。这种拼搏精神也影响到了我。”魏仁说。
不仅是工作观,父亲的消费观也深深影响着魏仁。“我父亲不出去玩,没啥不良嗜好。在消费上也没啥追求,穿衣服和公司里的员工一样,都是工作服。”魏仁说。
2012年,魏仁回国参与到万华的生产经营中。“一上手,很多工作不懂。还需要跟客户去沟通。那段时间是比较麻烦的。基本上没有周末,也没有给自己放假的时间,手机不敢关机。不过比起父亲的辛苦,我这点也不算啥。”魏仁说。
如今魏仁不仅对企业和行业的情况了如指掌,也对未来有着自己的思考。
“父亲是我学习的榜样。当然,我也有和他不一样的地方。父亲是传统制造业的代表,而我则想成为智能制造的‘领头羊’。我将继承和发扬父亲勤奋、认真、努力的工作态度,把父亲为我铺的道路走得更宽。我借鉴在国外留学期间学习到的管理知识,加强公司内部管理,提高公司整体工作效率和质量。在学习和引进国外同行业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大研发投入,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目前我们已经在申请评比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魏仁表示。
▶▶▶魏仁要为人
2021年,无锡市新产业研究会换届,魏仁作为新生代企业家代表,成为新任副会长。这让他更多思考本行业、本地域的共性问题,为更多人着想。
无锡市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工作起步较早,全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呈现长期深耕专业领域、持续专注技术创新、重点聚焦关键领域、发展质量效益较好等特点。
魏仁希望,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需求完善税收、人才、金融、科技等配套政策,构建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保护中小企业权益的支持体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重大实验室等研发创新资源联合建设创新载体。实施科研设施和实验室等科技资源共享政策,向中小企业优惠开放。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加快装备改造升级步伐。
“我特别希望能够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特色园区,支持整机(系统)与关键零部件企业开展协同开发和产业化。按产业链梳理‘专精特新’企业,支持‘小巨人’企业围绕产业链布局开展并购重组。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汇集政策、信贷、上市、管理、数字化等方面资深专家,做好分类指导,提供精准服务。”魏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