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生态周刊

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

10余种珍稀植物回归野外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5月26日   第 06 版)

本报记者 王菡娟

近20年间,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除了对长江流域特有珍稀资源性植物开展迁地保护、繁育研究以外,还非常重视野外回归工作,将人工繁育成功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荷叶铁线蕨、珙桐、红豆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疏花水柏枝、连香树、马褂木等10余种珍稀植物共计1.6万余株,成功回归于野外,扩充其种群数,有效促进野外回归苗木自然繁衍生息。

珍稀濒危物种的野外回归是其保护工作的标志性环节,是增加珍稀濒危物种野外个体数量,推动其种群大小有效恢复的必要途径,开展野外回归标志着相关物种的保护、繁育与研究都到达了一个重要的节点,对于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及遗传多样性的维持,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据介绍,今年3月18日,该所人工繁育的3000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疏花水柏枝,成功回归到湖北省宜昌市胭脂坝原生地。近年来已经累计野外回归超7000株,调查显示平均保存率达到90%。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荷叶铁线蕨2021年4月在重庆市石柱县、湖北省巴东县、恩施市和三峡坝区4个回归点的平均保存率达到91.1%,且生长状况良好,发育正常。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红豆杉、珙桐,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连香树、马褂木等,回归种植到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三峡坝区,建成珍稀植物示范区和专类园。

“珍稀濒危植物回归自然,是一项系统工程,比如开展野外驯化研究,探索回归植物的开花、结实情况等,同时要开展原生地环境及多样性研究,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确保回归后的植物能自然繁衍生息。简而言之,不仅是回归种植,还要定期监测,使其适应环境,茁壮成长。”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生态修复室主任邱利文说。

2022-05-26 王菡娟 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5249.html 1 10余种珍稀植物回归野外 25,24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