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态周刊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6月09日   第 05 版)

潘碧灵

《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书全面、系统、真实地记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战略谋划、理论思考和实践推动,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直接、最鲜活、最重要的读本,通过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可以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真理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党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在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持续丰富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内涵,明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彰显了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责任担当,为新时代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思想引领、根本遵循和实践动力。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因自然而生,也靠自然而活,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生活来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通过实践使自然界为自身服务,人与自然休戚相关,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兴则文明兴”深邃历史观的生动诠释。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曾产生了众多的文明,但由于漠视自然,无序开发、肆意破坏,绝大部分都走向了衰落和灭亡,如盛极一时的古巴比伦、辉煌数百年的楼兰古国,都已灰飞烟灭、退出历史舞台。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更甚以往,生物多样性丧失、极端天气频发、疫情反复等,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这些惨痛教训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提供了历史逻辑和哲学基础。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通过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所换取的,侵占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空间,导致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巨大破坏,在自身遭遇前所未有的大自然报复的同时,也给全球遗留了严重的生态后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国式的现代化不可能也不会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老路,而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推进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展现大国担当。

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两山理论是协调统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实也包含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共生,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要重视保护,而且要着眼于发展,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夯实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和保护协同统一指明了实践路径。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委员读书群群主)

2022-06-09 潘碧灵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5730.html 1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5,73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