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树忠
生态文明,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旨在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持续发展的现代文明形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8个方面的重要内涵,核心是要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能向自然无节制地索取,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更不能破坏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必要的、必然的。
其一,人类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产物。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其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维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是增进人类发展的可预见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与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和谐共生,与农林草水湿和谐共生,与各类动物、植物、微生物和谐共生,增强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包括应对气候变化)。
其三,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要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自觉以对规律的认识指导行动。
要从不同视角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其一,从历史视角理解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生态基础出了问题必然危及人类生存发展,包括楼兰古国消亡等在内的中外历史教训一再证明了这一普遍规律,甚至20世纪80年代甘肃民勤一度濒临被沙漠无情湮没的极度困境,后经黑河调水和生态治理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其二,从文化视角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了大量文化经典表述。例如,“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管子》)等。
其三,从发展视角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是城市发展与自然的关系,要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二是现代化与自然的关系,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三是工业化与自然的关系,要全力推进绿色低碳工业化进程。四是区域发展与自然的关系,区域发展要量力而行,尤其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确定发展方向和模式,特别强调要量水而行、以水四定。
其四,从人类安全视角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新冠肺炎疫情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要善待自然,尤其要处理好人与生物、特别是野生动物的关系;要注重生物安全问题,保障国家和区域生物安全、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环所三级职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