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严梓宁 严世君 本报记者 鲍蔓华
今年23岁的邬江浩,家住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四维村,在许多“农二代”争着跳出“农门”时,即将大学毕业的他却选择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走上“回头路”,当起了种粮人。挽起裤腿下田头,捧起书本学农技,用实力证明,做现代农民一样有出路。
种田需要接班人
稻田旁,正在操控植保无人机的邬江浩皮肤黝黑,裤腿沾满了泥巴,活脱脱一个农民形象。
邬江浩的父亲是个地道的农民,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这些年,他的心情很是复杂:村里干农活的人大多在70岁左右,没有年轻人接班,农田可怎么办。他也曾想过让儿子接手,但传统观念里,做农民又苦又累还不赚钱,所以从小他就没让邬江浩干过农活。
但看着父亲下田干活渐渐吃力,邬江浩有了自己的打算:毕业后回归农田。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家人时,父亲沉思了许久,只说了一句,既然决定干,那就好好干。
农业同样有出路
从去年开始,邬江浩一放假,就天天往田里跑,向父亲和有经验的农户请教农业知识,报班学习农机设备的使用方法。
正式接触农事后,邬江浩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苦和累,以及来自同龄人的压力。“看着同学都投简历去大城市工作,自己心里也犹豫过,究竟回村做农民值不值。”不过,他很快就对农业的发展前景产生了信心。
“今年2月在奉化区西坞街道庙后周村举行的春耕生产现场会让我非常震撼,近百台现代化农机装备的亮相,让我心潮澎湃,意识到什么叫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邬江浩说,现代农业必定是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这更需要年轻人为此注入新鲜血液。
认定的事就要干下去。邬江浩考取了植保无人机的飞行驾照,自家的2400多亩农田以前全靠人工播种、施肥、打药,如今实现了机械化,不仅提高了效率,还降低了成本。说起使用无人机,邬江浩更是“门儿清”,甚至还给附近农户开起小课堂,当起了老师。
不负青春再出发
“如今的我没有理由半途而废。”从农业“小白”升级为“小邬老师”,对于邬江浩而言,更大的变化来自内心。
西坞街道是奉化主要的产粮区,这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有着不同的农忙景象。但是,农民大多还是“看天吃饭”,哪怕一把年纪了,依旧“面朝黄土背朝天”,只为一年又一年的丰收。
“以前只想种好自己的田,现在我想帮助更多农户种出更高品质、更高产量的粮食。”改变传统农业“汗滴禾下土”的困境,是邬江浩立下的目标。他说,实现粮食颗粒归仓,需要未雨绸缪,需要虫口夺粮,需要绿色增产,在此过程中,科技种粮大有可为,只要俯下身子肯学肯干肯吃苦,实现丰产丰收不会是梦想。
被邬江浩“鼓动”回乡种田的,还有他儿时的好友李鹏兴。如今,两人组建了自己的农机团队,无人机、收割机、插秧机、拖拉机等农机设备统统学了起来,还召集更多年轻人一起机械化种粮。邬江浩说,有了扛起锄头挥汗如雨的体验,更加知道农民的辛苦和粮食的珍贵,也更明白在这片田野里,还有很多事要做。
美丽乡村拥有无限发展空间,“农字号”岗位需要更多有才华、有技术、有情怀的年轻人接手,这也让越来越多青年跳回“农门”,在田野上播种“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如今,在一望无垠的土地上,农机正来回作业,黝黑的泥土翻起,成群的白鹭飞来,一群年轻人正在撸起袖子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