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冬 通讯员 郭健
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新场镇曹家山,红村石油会战旧址上,“一切为了70亿,一切为了找油田”两行硕大的红色标语依然十分醒目。
“中国贫油论”曾经是国际石油界、学术界的“定论”。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陆续发现多个大油田,中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并跃升为世界十大产油国。
1964年,我国地质专家在威远县发现天然气田,一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由此展开。
参与过会战的廖宣州老人,现在仍住在会战留下的老房子内。回忆起热火朝天的会战场景,历历在目,“一些陡坡,大型机械上不去,我们就用肩扛手推,像蚂蚁搬家一样把设备推上去,不分昼夜加班加点,争取早日打出油气来。”
1965年,我国第一个陆上整装气田——威远气田正式投产,从此开启了四川石油、天然气开发的新篇章,为四川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如今,红村鼎沸的口号声早已沉寂,但更多的石油工作者在“艰苦奋斗,踏实肯干”的红村精神引领下,投入到了打造中国“气大庆”的新一轮“大会战”中。
位于泸州市泸县雷达村的中石油泸203井,是中国首口单井测试日产量超百万立方米的页岩气井,展现了四川页岩气田巨大的资源潜力。值得一提的是,这口井钻遇的气藏,属于埋深4000米左右的深层页岩气藏。
“泸203井的突破,不仅标志着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开发的突破,也将引领中国页岩气的开采迈上新台阶。”省政协委员、西南石油大学教授张鹏解释,四川页岩气资源总量80%地处3500米以深,开发难度大、成本高。此前,中国页岩气开发主要针对3500米以浅的资源,实现对3500—4000米深层页岩气的有效开发是开启中国页岩气革命的关键点。
在这背后,与中国日益精进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不无关系。
在四川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川庆钻探公司一级工程师李茂森带领攻关团队,正在宁201井区中心站收集整理生产数据,以便不断优化钻井液性能,助力油气勘探向更深、更复杂地层挺进。
“2014年以前,油基钻井液技术一直是外国公司垄断。他们常常以鄙夷的眼光看着我们,做实验的时候,还不让我们在旁边看。”为外国公司工程师打下手的经历,让李茂森暗下决心,“一定要打破外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他带领科研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没有周末节假日,做了上万套实验。
2014年5月1日,这套自主研发的油基钻井液走出实验室,成功助力威204H1-2井顺利钻至井深5460米。在随后的大规模推广运用中,再次证明其性能优于国外钻井液,钻井周期因此缩短28%,成本降低30%以上。
由李茂森领衔主研的国产化高密度强封堵油基钻井液、高性能水基钻井液、压裂返排液配制钻井液等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先后获行业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专利等荣誉。2019年,以他名字命名的“茂森创新工作室”被评为“四川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四川的气藏不仅埋藏深、压力高,一部分气藏硫化氢及二氧化碳含量非常高,开发难度极大、风险极高。”在达州宣汉县普光气田科技展览馆,普光气田负责人王飞告诉记者,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普光人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难题,在世界高含硫气田开发中打造了“中国样本”,让我国成为少数几个掌握开发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如今,普光气田累计生产天然气突破了1000亿立方米,是“川气东送”的主供气源地,为长江沿线6省2市80多个大中型城市的上千家企业、2亿多居民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
“四川已形成了以川中安岳气田、川东北普光和元坝气田、川西致密气气田和川南页岩气气田为重要支撑的生产格局。”四川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25年,四川天然气产量将达到630亿立方米;至2035年,将进一步增长至1100亿立方米,建成国家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将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