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学术家园

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朱永新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6月13日   第 11 版)

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著名教育家,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新教育实验发起人,首届国际儿童读物联盟爱阅人物奖获得者。

▲朱永新 著

前年我写了一本书叫《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应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基础教育的思考,也包括对高等教育的思考。许倬云先生讲到未来的教育应该建立一个全人类共通的教育网,线上教育跟线下教育的融通,肯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钱致榕先生讲到“通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我觉得其实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对传统的学校教育包括大学教育的判断或认识,应该有新的变化。

大学教育不再是简单为职业做准备

过去的大学教育从总体上来说,与中世纪大学教育的性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现代的大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为职业做准备的,所以它有那么多专业,有那么多精细的分工。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帮助一个人安身立命,找一个好的职业。但是,未来的社会不是这样,因为未来社会,人的工作会发生一个很大的变化:工作和学习会是一个交替进行的过程。就现在的学习模式而言,一个学生可能要读到博士以后才参加工作。在大陆,一个人要到30岁左右才能读完博士,也就是人生精力最旺盛、学习能力最强、最有激情、最有梦想的一个阶段是在学校里度过。因此未来除了极少做研究的人——他需要连续性的、线性的这样一个学习,绝大部分的人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或者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其实,在工作中学习,往往是最能够把人的创造性、人的激情、人的能力充分张扬和发挥的。因此,我认为,在未来这样一种把大学教育作为为职业做准备的时代将会过去。这是第一。

第二,过去的大学为什么重要?因为只有到大学里才能接受高等教育,而未来则不一定需要。许先生讲过,整个知识体系、教育内容,已经泛在化。也就是说,学校不再是一个垄断知识的学术精英的一个集合场所,不再是一个教育资源的集中地,通过非学校的路径同样可以学到很多。所以,未来的网络教育,线上线下结合,而且可以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需要来进行自主性的学习。传统的学校包括大学教育,基本上是有一个严格的课程结构,这个结构很大程度上是强加给学生的。虽然有选修课程,但学生的自主性其实很不够。人的知识只有通过自我建构才能真正属于自己。这是我的一个基本判断。

“博雅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关于“通识教育”的问题,钱先生认为“通识教育”更合适的名称应该是“博雅教育”,我觉得有一定道理。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团队,曾对四个国家(中国、俄罗斯、印度和美国)的理工科大学生做过一次跟踪四年的调查研究。一年级进校的时候测评,中国学生的知识体系以及学习能力最好,美国学生最差。但有意思的是,四年以后毕业的时候再测评,美国学生变成第一了,中国学生变成第四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我分析,当然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学生的淘汰率,因为美国学生大概有百分之四五十是没有读完大学的,中途就离开了——所以他是用一半的学生跟中国来比,而中国学生基本上没有淘汰率,这是一个因素。但是,他们认为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美国学校的人文课程相对比中国学校要多,所以美国学生的“博雅教育”和“通识教育”相对来说,比中国的教育在内容上要充分一些,批判性思维能力更强一点。这个结论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通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也就是说,在大学教育中,我们还是应该加强博雅教育,要把价值理性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不能够只是把工具理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本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未来的大学教育改革,应该针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一个系统化的改造。

未来教育:“超越围墙”与“能者为师”

我提出几个基本的观点。

第一,未来的学校,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会变成学习中心(learning center)。也就是说,它不完全是在围墙内来进行的学习,一定是超越围墙、超越课堂、超越校园的,是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是社会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互通的一个过程。

第二,未来将是一个“能者为师”的新时代。也就是说,现在中小学也好,大学也好,教职和教师是相对固定的,这些教师无论是大学教授还是普通教师,其实他们的动力性是不够的。那么怎样能够让社会精英真正成为未来学子的导师?就需要改造整个教育体系。现在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就是PBL——项目式学习,这不再是传统的课堂教育形式,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包括沟通能力和自学能力,其实这些基本能力的教学一定是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进行的。所以那种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方式肯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且大规模的大班教学未来都会被淘汰。而小规模的、合作社式的教学,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取向。

第三,对于未来家庭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叫“王者归来”——也会发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的确是到了一个需要重新构造的时代了,因为信息化时代,需要一个以个性化、多元化、国际化为基本导向的新的教育体系。

2022-06-13 朱永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5913.html 1 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25,91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