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学术家园

老帅少兰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6月13日   第 12 版)

叶少兰演出剧照

《知行集》叶少兰 著

作者:傅谨

编者按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形象地展现出戏曲工作者对艺术的执着。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底蕴深邃,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一代代戏曲人以敬畏之心和精湛技艺,为戏曲的传承发展孜孜以求,绘成戏曲艺术多彩斑斓的画卷。本版邀请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戏剧学院讲座教授傅谨开设“梨园素描”专栏,撰文“描绘”他眼中的戏曲名家,展现他们独特的艺术风采。

俗话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这是说从事每个行业,做到极致都能出人头地。但成熟行业还要有具号召力的领军人物,才能让这个行业作为一个整体,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晚清以来的梨园行一直如此,京剧在京城发育成熟,影响遍及全国,因而有“国剧”之称,不仅因为京剧的艺术精致、精湛、精彩,还因为京剧行始终有这样的领军人物。近年来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叶少兰便毅然挑起了京剧领军人物的重任。

梨园领军人物既要有极高的艺术造诣,更重要的是有见识,有胸襟,有公心。对外而言,这里说的“见识”,是指对行业的历史、现状与生态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而这里说的“胸襟”,则是指要有那种经常能为天下同行代言的心念;对内而言,首先是艺术才华与成就超迈群伦,就是俗话说的“玩意儿好”,然后还要“人品好”。每个行业都难免有内部纷争,表演行业吃的就是竞争的饭,不仅大到一个演员终其一生的名誉地位,小到每天演出海报上演员名字在前在后,字大字小,如同现在电视剧演员“争番位”,无不暗含着竞争性。有竞争就有纠纷,有纠纷就需要调解,以前有梨园公会之类机构,现在主要靠组织,但毕竟有许多事只有行业内部人最明白,所以业内有公信力的人的作用不可或缺。少兰老师就是具备了这几方面的关键性的素质,如此才可能令同行打内心深处服膺,这是多年修为的结晶,更是可羡可贵的人生境界。

我认识少兰老师多年,不过在与之相识时,他已经很少演出,因此在舞台下的交往,要多过看他的表演。印象里少兰老师永远穿着整洁,庄重儒雅,这不仅是由于他持续多年的军人身份,更是由于他作为梨园领袖的风度和气派使然。

少兰老师出身名门,乃父叶盛兰从富连成出科后,很快就成为京剧小生行的头牌,风格成熟而独特,世人称之为“叶派”,1945年创办育华社,开了京剧小生挑班的先河。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叶盛兰在中国京剧院担纲主演,在京剧史上,是一位让小生艺术地位达到最高峰的表演艺术家。他几个孩子里只有叶少兰继承了其小生行的衣钵。少兰老师是中国戏曲学校最早的优秀毕业生之一,虽然家里就有最好的师傅,他还是按梨园行的习惯,于1963年拜师俞振飞,其中饱含了叶盛兰对爱子的满心期待,他是多么希望京剧小生行能得到好的传承,只有优秀的传人,才有可能让这门艺术代代相传,且一直深受观众喜爱。可惜很快就迎来了“文革”的动荡,年轻的叶少兰在他最应该在舞台上历练的阶段,却被冷落在舞台边缘,甚至连京剧小生行极具特色的小嗓也成了罪过,只能偷偷地私下练功默戏。正由于他始终不放弃艺术的追求,改革开放之后,他迅速在舞台上绽放光芒,并且一发而不可收。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少兰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出中,观众与市场也给予他热情的回报。若论年龄,此时他已经40岁左右,怎么看都算是大器晚成;不过要论机遇,能拥有这段光彩照人的岁月,总算有限的人生没有虚度。他终于能在舞台上展现多年刻苦练功学戏的成果,更深知这机会来之不易,所以倍加珍惜。他戏路宽广,唱做俱佳,尤其是声情并茂的演唱,充分发挥了“叶派”小生唱功的魅力,也改变了许多人对京剧小生用小嗓演唱的误解,因此成为首届“梅花奖”得主,充分说明了戏曲界同行对他艺术的高度认可。

少兰老师就这样红了,不过他红得并不顺利,收到的并不都是鲜花,听到的也绝不都是掌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叶少兰率团在全国各地巡演,他携父亲那里传承下来的著名“叶派”名剧《吕布戏貂蝉》《周仁献嫂》和《罗成叫关》等多出大戏,经历了艺术的辉煌。他常常忆起当年在上海演出时的盛况,他住在剧院附近的宾馆,从窗口望出去,看到外面从头天晚上就开始在售票窗口外长龙般排队买票的观众,感慨莫名。此情此景,成为他献身京剧艺术最大的动力,给予他从事京剧表演事业最大的动力。不过在私下里,他也会偶尔提及那段时间所经受的困扰。比如有人在每天后半夜三四点钟往他宾馆房间打电话,接通后就搁下,这明明是知道他平常睡眠不好,每天演出的戏份又如此之重,就特别需要确保夜里睡好睡足,所以是在故意打扰他的睡眠,要想毁了他的演出。少兰老师从父亲那里学会的不仅有高超的艺术,还有战胜人生中各种磨难的勇气和定力。叶盛兰虽然一生也经历不少坎坷,但始终坚毅以对,从未向逆境低头。少兰老师初遇这种困扰,一开始也很是苦恼,但是当他明白这只是因为他的艺术成就引起了别人的嫉妒,而对方无非就是激他生气,如此一来,舞台表演必定因分心分神而减色。清代名将左宗棠有言:“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妒是庸才。”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有了应对方法,少兰老师说他凝神聚气,不为所动,用更精彩的舞台演出回击所有恶意手段,而恰如所料,看到他的舞台演出不受影响,这类骚扰也就无趣地中止了。

艺术的道路从来是不平坦的,梨园行也是如此。戏曲界多数人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后都难免会有所懈怠,但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就是因为在多数人都觉得“差不多”的时候还要再进一步。少兰老师对艺术的认真和严苛,在业内是有口皆碑的,而这正是他成之为表演艺术大师的根本原因。5年前他应邀和张火丁为“相约北京”大型国际艺术节合作演出《白蛇传》,宝刀不老,仍显示了不凡的功力。少兰老师演《白蛇传》是有家学的,当年他父亲叶盛兰和杜近芳合作的《白蛇传》,不知倾倒了多少观众,而少兰老师自己,对这出戏也早就烂熟于心。这次应张火丁之邀率他的3位得意门生再次出演该剧的许仙一角,他担纲戏里最吃重的“断桥”一折。一般的观众只看到呈现在舞台上的“断桥”的精彩,所有合作者念念不忘的,却是正式演出前的排戏过程。《白蛇传》虽然主要是文戏,但是剧中的许仙与白娘子重逢时,惊恐与愧疚相交织,一场戏里许仙有6次下跪的动作,少兰老师一丝不苟的精神让所有在场的人动容,以75岁高龄,每次排练时少兰老师都是真跪,让合作者们既心疼又钦佩。无怪乎这次演出引起极大的轰动,这场《白蛇传》堪称珠联璧合,多少年过后还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每次与少兰老师见面,总是受到他对京剧乃至戏曲行业的重重忧思的感染。21世纪以来,少兰老师多次参加全国政协有关戏曲发展的调研活动,为京剧发展建言献策。在2016年中召开的“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上,少兰老师有个很长的发言;在2021年召开的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又有一个重要的致辞。前者是面对众多对戏曲发展举足轻重的各部门负责人,后者面对的是对这个行业同样重要的学者和京剧界同行。在这几次我在场聆听的重要发言里,他很少谈外部环境,也不多谈政策支持,他的关注中心始终都是戏曲界自身应该如何提升。如他所说,京剧要繁荣发展,无非是抓住三个方面,一是要传承经典,“守正创新”先要“守”住“正”;二是要强化基本功训练,京剧演员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演出;三是要多多演出,只有大量的舞台实践才能让演员走向成熟。这些道理或许并不深奥,却击中了戏曲行业的要害。

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京剧演出市场的滑坡,少兰老师在舞台上演出的机会逐渐少了,他把主要精力转向接班人的培养。现在的少兰老师将近80高龄,前几年他主持了“京剧叶派小生艺术人才高级研修班”,让他多年培养的众多优秀京剧小生演员聚集一堂,研讨小生艺术的发展,他的学生们几乎支撑了京剧小生的整片天空。他也在整理自己的艺术心得,最近刚出版了新书《知行集》,正如书名所示,他因行而知,对京剧艺术的规律理解得既深又透。少兰老师壮心不已,还在继续思考探索,而京剧有幸,戏曲有幸,有少兰老师这位老帅领军,前景依然光明。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戏剧学院讲座教授)

2022-06-13 傅谨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5916.html 1 老帅少兰 25,91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