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眼

“为了让农民多打些粮食……”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6月14日   第 03 版)

许雷在田间观察水稻长势

本报记者 朱婷

“记者您好,请稍等会儿,我进屋去说话。”电话那端,传来许雷醇厚的东北话。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这位著名水稻育种专家仍然在地里忙碌。

“干我们这行的,光坐实验室出不了活儿,就得待在地里。”许雷对记者表示,一年四季,除了冬天,他几乎都在育种基地度过。从事水稻育种研究的50余年,他获得了无数成就和荣誉: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常委,现任辽宁盘锦北方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员。虽已年过古稀,他的干劲儿一点都不亚于年轻人。

1948年,许雷出生在辽宁省盖州市团甸乡牧场村一个小山沟的一户贫苦农家。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8人,生活很苦,平时吃着粗粮,逢年过节才吃上一两顿大米饭。许雷问爸爸:“咱们家乡为什么不种水稻呢”?爸爸说:“咱这里是种旱田的,就算水田区种的水稻种子,还不是国产的,那也是从外国引进的种子啊。”从此,许雷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个愿望:好好念书,将来考农业学校,当农业科学家,让家乡能种上水稻,让人们吃上白花花的大米饭。

1963年,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辽宁省熊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从入校那一天开始,他便学习农作物品种的育种研究。一次,学校的课堂里,当老师讲到“我们辽宁的水稻品种都是从日本引进的……”许雷的心里十分不是滋味:“中国作为泱泱农业大国,为啥要种外国引进的水稻种子呢?”毕业后,许雷投身到生养他的黑土地,开始了水稻育种探索。

1967年至1985年,许雷先后在乡(公社)农科站、县五七农业大学、县农业中心等单位从事农业教学和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为了不影响本职工作,他持之以恒地利用所能利用的业余时间去研究水稻新品种。1985年,他被调到国家科研机构——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任水稻育种室主任,专门从事水稻育种研究。1995年,他放下“金饭碗”走出国家科研机构,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盘锦北方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培育推广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为己任,旨在不断提高辽宁、华北及西北稻区水稻产量。

多年的育种历程中,他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从体制内到民营企业带头人,他的初心始终不变,那就是让农民种上好种子,能多打些粮食。

与土地打交道,是十分辛苦的。为了认识和熟悉水稻,在水稻生长的季节里,许雷日夜在田里转。有人感叹说:“青蛙还有眯一会儿的时候,许雷一天到晚没有休息的时候,真是神人!”

杂交育种和系统育种,已是沿用多年而行之有效的育种方法,许雷通过多年育种实践证明,杂交育种必须经过有性杂交、后代选择、品系鉴定、品系比较、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等程序。育成一个新品种,少则8~9年,多则10余年。甚至有的育种者,以毕生之精力,也没能育出一个称心如意的新品种。相比杂交育种,系统育种所需时间更短。但在运用这一方法时,发现田间优良变异株也是较为困难的。

“同一品种的水稻个体间也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只有那些细心观察者才能看得到。就像一对双胞胎,别人分不清谁是老大、老二,但父母能认出来。”在运用和理解前人系统选育理论基础上,许雷在实践中总结出具有实用价值的人工选择理论,并形成“性状相关选择法”“性状跟踪鉴定法”及“耐盐选择法”三法集成育种技术。

许雷用该理论先后主持选育出生产应用的水稻、旱稻、特种稻新品种(系)125个,其中29个水稻、旱稻、香稻新品种经省级审定,9个国家审定。成果有1项获国际最高金奖;1项获世界高端米品鉴大赛优质粳米品牌银奖;2项获优质米水稻品种国际名牌产品奖;2项获国家优质米水稻品种金奖,3项获银奖;2项获国家重大科技发明奖;7项获省、部级科技二等奖。他主持选育的“辽盐、雨田、田丰、锦丰、辽旱、锦稻、盘粳”等系列水、旱稻新品种,已在中国北方适宜稻区累计推广2.2亿多亩,增产稻谷120亿多公斤,增收人民币400多亿元。

2008年3月14日,是许雷难忘的一天。当天正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一次会议胜利闭幕,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同参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合影留念。在前排就座的许雷心情无比激动,他从一名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一名农业科学专家,并步入最高参政殿堂。而在他看来,这一切,要归功于时代赋予的机遇。

如今,老百姓生活好了,但许雷始终难以忘记那贫穷的岁月。曾经的饥饿和短缺,是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也提醒着人们:在粮食安全问题面前,时刻要居安思危。

2022-06-14 朱婷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5930.html 1 “为了让农民多打些粮食……” 25,93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