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新闻

多为祖国做一点事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7月01日   第 03 版)

本报记者 王慧峰

■ 祝福香港:

雨后彩虹艳紫荊,暖阳高照耀香江。

——广东佛山市图书馆原副馆长梁文炽

感动,尊敬——忆起和石家父子结识30多年间的点滴,梁文炽反复说到这两个词,“在他们心里,祖国和同胞比自己重要”。

40多年的时间、捐赠750万册图书,香港汉荣书局创办人石景宜,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汉荣书局董事总经理石汉基及其家族用一缕书香,架起祖国内地与港台文化交流的桥梁。

20世纪50年代,石景宜从广州到香港,从通菜街一个楼梯口的书摊开始,“汉荣书局”逐渐发展成为香港最具规模的教科书书局之一。1978年,石景宜带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回到阔别20多年的故土广东南海,看到书架上几乎看不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华、反映当代人文科技成果的书籍,而无论男女老少,对知识的追求又是那么迫切、饥渴,石景宜在痛惜、感慨之余,萌生了一个念头,而这个决定也从此在他乃至后代的心中扎下了根,成为其一生的事业:向祖国赠书。

“石景宜先生毕生艰苦创业,赠书报国,成就斐然,深受各界景仰。”已过杖国之年的梁文炽曾任广东省佛山市图书馆副馆长,他回忆,1978年,当时的汉荣书店在广州办了两次“外国图书展”,展出1万多册海外书籍,并在展览结束后都捐献给中国图书进口公司和广州科技交流中心。

从送出第一批书籍开始,石汉基跟随着父亲赠书的脚步,从广州到北京,从大陆到台湾。在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下,作为第二代“文化书使”的石汉基秉承父志,奉行“促进两岸文化交流,致力建立书香社会”的宗旨,为弘扬中华文化尽心竭力,父亲的“书使精神”在他身上得以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赠书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从了解情况、选购、进书、包装、托运直至联系赠书、交赠、介绍图书,无一不需付出艰辛繁重的劳动。无论石景宜还是石汉基兄弟几人,对赠书都十分郑重其事,几乎事必躬亲,不肯轻易假手他人。在梁文炽脑海中,一个画面总是挥之不去:在香港土瓜湾喧闹市区中的小书库,穿着文化衫的石景宜被一堆堆高高摞起的书籍包围,标签上,密密麻麻的都是图书馆的名字。1995年,梁文炽曾和石汉基同赴台湾买书,亲眼看到石汉基兄弟几人从大厦7楼往下运书,“一趟一趟地往返、一车一车地推,几乎没有休息,他们就那么干了整整一天。”时至今日,梁文炽忆起那幅画面依然感慨万千。

石景宜父子为赠书报国可以说是毫不吝惜、一掷千金,“醉于书,乐于赠”的美名远播中国各地,却一直没沾过丝毫半点的商业味道。石家赚来的钱都变成了一批批运往祖国的图书,但石景宜父子心目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信条,那就是“赚钱,也绝不能赚内地的”。几十年来,尽管他们不断赠书给国家,却从不在内地卖书做生意。

如今,石家捐赠的图书已经遍布全国700多个城市和区域、2000个地区图书馆、大学和科研机构,共逾750余万册,总价值达数亿港元。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图书在海峡两岸早已引发巨大文化能量,从中获取丰富知识营养的读者数不胜数。

虽然石家已拥有颇具规模的汉荣书局有限公司、导师出版社、导师图书发行有限公司三个大公司,“汉荣书局”也跨进了香港五大书局的行列,但是从石景宜到石汉基,简单朴实的日常生活一直如故。

“再了不起的人,不也是睡半张床、吃两碗饭?最多我的床硬一点,他的床软一点罢了。所以我对我的生活很满足了,没有什么遗憾,只想把书捐给有需要的人。”石景宜曾这样对梁文炽表述初衷。

“把钱留给后人,不如让知识回报社会,造福祖国。有国才有家,一个人再有钱,如果国家不富强,无论走到哪里,他也会抬不起头来,被人看不起!”石汉基这样对梁文炽说。

40多年来,每年买一些合适的书捐到内地,对石汉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而石家人还一直住在几十平方米的公寓里,不买大房子,也不买私家车。对此,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赚到一点钱还是多为祖国做一点事咯。”

2022-07-01 王慧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6864.html 1 多为祖国做一点事 26,86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