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周刊

毛泽东的黄河情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7月04日   第 10 版)

王建国

河南兰考有一个叫东坝头的地方。

站在这里眺望黄河,千顷浊浪与漫长沙岸尽收眼底。6月中旬,跟随全国政协“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调研组赴河南、山东调研,使我有幸来到很久以来就一直想看看的东坝头。

东坝头,很早就从史书上知道的一个地名。当地人说“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这里是黄河最后的大湾之一。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段险象环生的黄河。1855年的黄河大改道就是从这里开始。滔天的洪水将黄河堤岸撕开一个大口,竟然放弃了曾经夺淮入海,流淌700多年的河道,调头北上,从此又从山东入黄海。

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江河水患的治理就提上了毛泽东的议事日程。1950年,淮河流域遭受严重水灾,为救济灾民,减轻灾害,毛泽东作了一系列指示,并在这年冬天发出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中央政府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拨款20亿元(旧币),对淮河、沂河、海河等流域进行治理。

1952年2月,荆江分洪工程开始建设,30万临时征调而来的建设大军,仅用75天就建成了这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水利工程。1995年,我在北京采访曾任中南局副书记、领导过荆江分洪工程建设的中顾委委员李雪峰同志时,他说当时湖北、湖南两省为这个工程上不上一直争执不下,最后是毛主席亲自拍板上马的。

最让毛泽东放心不下的还是黄河。

新中国成立后,江淮发生洪灾时,毛泽东要求水利部每天向他报告黄河水情,密切注意可能发生的灾害。

从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以来,毛泽东几乎都在没黑没白地工作。1952年下半年,抗美援朝战局已经稳定,中央再三要求他安排一次休假。毛泽东提出休假可以,但他要去看一看黄河。

1952年10月25日,毛泽东乘坐专列从北京出发,前往天津、河北、山东、河南等地视察。10月30日,毛泽东在河南地方领导和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同志陪同下,前往开封视察黄河,第一站就来到了东坝头。

在前往开封的专列上,当王化云向毛泽东汇报三门峡水库修建规划时,毛泽东说,这个大水库修起来,能防洪,能发电,还能灌溉大量农田,你们的规划是可以研究的。

站在水阔天高的黄河东坝头大堤上,毛泽东不禁赞叹道:好一个黄河之水天上来!伫立良久后,他开始向王化云了解历史上黄河决口改道和百姓受灾的情况。王化云向毛泽东汇报说,他为了了解从长江上游引水入黄是有可能的,察看了金沙江上游通天河。毛泽东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

毛泽东说,黄河是条悬河,在济南附近看得很明显,东坝头这里怎么看不出来呢?王化云回答,东坝头背河一面是黄河走了几百年的地方,所在大坝内外悬殊不是很大,到开封柳园口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些。当天下午,毛泽东就来到了开封柳园口,详细询问黄河泥沙的情况,叮嘱当地领导,要把大堤、大坝切实修好,修牢固,遇到险情,党政军民一齐上,万万不能出事。在离开开封时,他对送行的干部们说,你们不要送了,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我们都能睡个好觉。

在河南考察黄河时,毛泽东再次强调“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比起“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一定要根治海河”,毛泽东对治理黄河,显然更加慎重。

毛泽东第一次见到黄河,是1918年8月。当时正值黄河大水,河南许多地方也因此受灾。

1953年2月,毛泽东视察河南,在许昌对时任许昌地委书记的纪登奎回忆说,1918年8月,他第一次离开湖南去北京勤工俭学。因为黄河水灾,他和同学们一起在许昌多待了三天。

对三江大河的忧患贯穿了毛泽东的一生。

1935年10月,长征即将取得胜利之际,毛泽东一连写下了《七律·长征》和《念奴娇·昆仑》两首词作。毛泽东赞叹了昆仑山的雄奇壮丽,同时也对发源于青藏高原纵横于中华大地的大江大河“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的“千秋功罪”发出了“谁与评说”的疑问。

1936年2月5日,毛泽东、彭德怀率部东征时到达清涧县袁家村。2月8日,毛泽东纵马直抵黄河岸边,察看渡口情况。当时,一场漫天大雪让晋陕峡谷千山万壑变成了一片银色的世界,甚至连黄河都被冰雪覆盖成一条银色的长链。戎马倥偬之际,毛泽东诗兴大发,在马背上吟成了著名诗篇《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这是何等的豪情啊!毛泽东面对黄河写下的诗句,已经成为经典名篇,此后他又一次次对黄河发出感慨,也被人们记录下来,使我们得以了解毛泽东对黄河那种特殊的情感。

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于1947年9月下旬移驻佳县神泉堡。此时,解放战争胜利大局初定,心情放松的毛泽东在1947年10月17日到佳县县城进行调研,当天与县委的干部们谈话,嘱咐大家要依靠群众把工作做好,并为县委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毛泽东在县委书记张俊贤的陪同下,参观了地势险峻的香炉寺,久久眺望黄河和近在咫尺的山西。在神泉堡,毛泽东曾两次登临白云山,每次站在山上,都会久久地瞻望黄河。

面对黄河,毛泽东曾对身边同志们说,自古道,黄河百害而无一利。这种说法是因为不能站在高处看黄河。站低了,只看见洪水,不见河流。

对黄河,毛泽东一直有自己的评价,他曾多次说过,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啊!不谈五千年,只论现在,没有黄河天险,恐怕我们在延安还待不了那么久。抗日战争中,黄河替我们挡住了日本帝国主义,即使有害,只这一条,也该减轻罪过。将来全国解放了,我们还要利用黄河水浇地、发电,为人民造福!那时,对黄河的评价更要改变了!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到达吴堡县川口渡口,准备东渡黄河。就要离开工作、战斗13年之久的陕北,毛泽东思绪万千地说:“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藐视,就是不可以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啊!”

在拍摄纪录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第二季《东方欲晓》时,我提出来,第一集就应该是《黄河东渡》,并将这个细节放进了这部纪录片中。对毛泽东来说,此次东渡黄河意义非凡,预示着中国革命的一次伟大转折,也预示着中国即将迎来东方的满天霞光。

此次随全国政协调研组行走河南、山东,常常让我想起毛泽东与黄河的历史往事。

毛泽东一生中畅游过许多江河,却唯独没有在黄河中游泳。毛泽东曾向中央提出过骑马考察黄河的计划,但最终却没能成行。

“黄河宁,天下平。”毛泽东对黄河安澜的期望,在新时代的中国正在变为现实。党中央已经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并扎实向前推进。

一张蓝图绘到底,百年重塑旧山河。几千年来游移不定、肆意咆哮的黄河,必将成为一条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导演,中国纪录片学会副会长)

2022-07-04 王建国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7014.html 1 毛泽东的黄河情 27,01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