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在线

“好”的标准谁来定?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7月06日   第 11 版)

申子姣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破解编辑抛来的问题,我脑中首先冒出来的其实不是答案,而是一系列的困惑。我想,这篇文就通过对这一系列困惑的澄清,尝试帮助家长朋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答案吧。

孩子考不好?怎样才叫“好”?

我提这个问题,是为了帮助大家思考“考好考坏标准制定的合理性”。我曾听到有孩子跟我哭诉,100分的卷子考了99分,孩子本来兴高采烈地要跟家长炫耀,却被家长迎头泼了盆冷水,质问“为什么会丢了那1分?”所以,孩子接收到的信号是“家长眼里,只有考到满分才是好”,总有一种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家长期待的失落感。

但这个标准合理吗?事实上,要求孩子“把会做的题全做对”,表面上看是一个可达成的目标,但其实是一个极高的要求,因为它的潜台词是“你在考试中不允许出错”。但只要是人,就有可能犯错的呀。

有的家长则会继续问“别人家的孩子能考100分,为什么我的孩子就不行?”其实也可以用一个问题来回答:“别人家的家长会因为孩子考到了60分就很开心,为什么你就不能为孩子考够了60分而开心呢?”

有的时候,我们会把“考不好”界定为“没有考出自己应有的水平”或者“没有达到想要的那个结果”。比如模拟考试一直都不错,结果正式的中、高考来了个发挥失常。或者特定能力的考级,没有通过。但实际上,正式考试和模拟考试的心态不同,发挥水准不同也是很正常的事。考试的结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排在前四位的,就是考试时的心理状态、考前心理状态、学习方法及应考策略、学习基础及知识储备。我们不能仅凭考前知识储备这一项,就评判结果是好是坏。我们以为的“不好”,已经是孩子尽力平衡多项因素之后,能取得“最好”的那一个结果了。

“这个好或不好是由谁来评估的?是家长不满意,老师不满意,还是孩子不满意?”

这个问题是为了帮助大家澄清,“考好”到底是谁的期待。大多数时候,是孩子本来觉得还可以,但知道家长会不满意,因为家长的要求比孩子自己要更高。也有一些时候,是孩子比家长对自己更加严格,家长都觉得已经不错了,但孩子却觉得很失望。当然,如果我们再多问一句“一个孩子,是怎样从无忧无虑,学会对自己提出这么高的期待的呢?他是受到谁的影响,向谁学习的呢?”可能又会有一些新的答案冒出来。不管答案是哪一种,家长基于孩子的真实水平,调整到一个合理水平的期待很必要。合理期待的意思是,经与老师共同评估,与孩子平时的学习表现相匹配,孩子确实可以达到的考试表现。

“家长如果不满意,会做何反应?孩子又会如何反应?”

我提这个问题,是为了帮助大家反思和整合以往的经验。有的家长会直接把不高兴写在脸上,甚至严厉地教训孩子,从而让孩子承受比较大的情绪压力,产生自责、羞愧的感受。有的孩子会因为这份愧疚感而痛定思痛,奋发向上,从而取得进步。也有的时候,孩子也努力了,但无法坚持,或者没有换来让自己满意的效果,所以开始自甘放弃,家长的生气也不再有效果。有的家长会比较冷漠,用冷暴力惩罚孩子。孩子当然会受伤甚至害怕,有时会努力做出一些讨好家长的行为,试图让家长不再生气,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尊心未必会允许他表达这份伤心,反而可能安慰自己说无所谓,装作不受影响的样子,把冷战进行到底。不管如何,试图运用羞辱、惩罚、忽视等方式,激发孩子的自我否定甚至羞耻感,可能确实能让孩子为了证明自己而努力一把,但这种努力会比较容易产生损耗感。也可能达到一次目标,争一口气之后就陷入迷茫,继而容易泄气,进入“躺平”“摆烂”的状态。

也有的家长可能怕伤到孩子所以掩饰自己的失落,嘴上说着没关系,眼神却明显地黯淡,孩子每天都在学习观察家长的反应,所以家长真实的感受可能想藏也藏不住,反而让孩子产生“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被信任”的感觉。

“家长真正想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

在讲到底应该怎么做之前,我们需要再澄清一个问题——作为家长,你对孩子的期待具体是怎样的,你希望用多长时间让孩子达到这个目标呢?面对孩子不够理想的成绩,很多家长在做出行为反应前,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答案可能是很多元的:也许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不行,知耻而后勇;也许是让孩子赶紧找到方法下一次考好,给自己脸上争光;也许是让孩子别太受打击,别因为太难过而一蹶不振丧失信心;也许是想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长的接纳和关爱……还有很多的也许。认清和承认自己的目标,其实是很需要勇气的,而制定一个成长取向的目标,更加有助于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

如果是聚焦在成绩的现实改变上,那么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持续的努力,而不只是在考试成绩出来的那一天出点力气。如果是希望孩子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支持和接纳,从而产生成长的内驱力,那么哪怕是一次有效的回应,都可能带来明显的效果。

“孩子考不好时,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如果孩子的成绩,确实没有达到正常发挥时的范围,那他自己的心情肯定是有所失落的。当没有外在干涉时,孩子也会很自然地希望可以通过调整状态,去得到自己应达到的水平。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而言,多一些指导可能是有帮助的。但这个指导一定不是只让孩子反思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而是相反,可以多用赋能的方法,帮助孩子找到信心和希望。比如问一问“你是怎样有效掌握那些做对的知识点的”“你觉得有哪些有效的方法是可以多做的”。

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孩子,特别在意“我做一件事,是因为自己想做,而不是服从别人的安排”,在我看来,家长先要表达一下关心(毕竟也假装不了不关心,该问就问),接着,表达一下对孩子失落的理解(“你觉得没有发挥出正常的水平,心里也不好受”),再表达对孩子的信任(“相信你心中有数,知道该怎么办”),最后表示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你需要我帮什么忙”),等待孩子的主动求助并予以力所能及的帮扶就可以了。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教师)

2022-07-06 申子姣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7151.html 1 “好”的标准谁来定? 27,15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