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路强
“保护传承体系日趋完善,代表性传承人队伍不断壮大,理论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非遗理念不断融入乡村振兴和旅游业发展,非遗当代价值日益彰显。”
“对非遗经济价值的重视程度远高于文化价值,导致‘非遗+’往往变为‘+非遗’,出现量化指标一刀切、衍生品与非遗混为一谈、只重产品不重历史文化内涵等现象。”
日前,陕西省政协围绕“延续历史文脉 连接现代生活 深入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召开月度协商座谈会。省政协委员、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与省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起进行协商交流。
结合从去年一直延续至今年的调研情况,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高山介绍说,陕西省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高山表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关键是要坚持经典文脉传承,突出中式农耕文明的“文化底色”。深入挖掘并展示农业文明瑰宝及其内含的精神价值,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实现“数字化”非遗传承农耕文明,振兴乡村文化事业;丰富与农耕相关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通过传统村落非遗保护,实现农耕元素的“形在”和“魂留”。
“要正确处理好非遗保护、利用、发展三者间的关系,保护在于利用,利用在于传承,传承才能发展。”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原主任委员王建领还有个特殊身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民谚”传承人,他也认同非遗“魂留”的观点,“非遗项目不同于标本,创新利用让其活起来、动起来、亮起来,是非遗发展的动力和生命。”同时,他指出,非遗传承发展,既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各自为战;又不能只见森林不见树木。非遗工作要开创新局面,必须选中优势项目、优势项目中再打造精品项目、知名品牌,立点、延线、扩面,发挥重点示范引领作用。
如何让非遗项目更紧密地融入现代生活,省政协委员、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尚飞林建议,除了做好顶层设计外,还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完全的梳理,按照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是否能够相适应、人民群众是否需要等方面制定等级、分类管理。“如陕北民歌,是需要传承发展的,那么就按照这个方向要求。而有些与我们的生活离得太远的非遗项目,保护起来就可以了,没必要再花大力气去推广发展。这样既能减少非遗保护的投入成本,也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
同样聚焦于连接现代生活,民进陕西省委会参政议政部部长吴巧月建议,要挖掘非遗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延续优秀文化基因和元素,创作优秀题材、作品、剧目;洞察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核心需求,与时俱进,数字赋能,转化发展研创文化精品;同时要打造品牌,如土织布技艺产业、麦秸画传承、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等,让非遗以优秀物质和精神产品供给,满足民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的形式“活”在当下。
“我叫田孝梨,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西安鼓乐’南集贤西村鼓乐社的负责人,很荣幸到省政协参加座谈会。”田孝梨恳切地说,“因鼓乐社是民间自发组织,传承鼓乐是责任、是义务,同时也需要生活,需要养家,这个问题已成为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瓶颈。我们传习所建成已10年,每逢夏季大雨时,常常漏雨进水,线路断电等问题屡有发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人类的记忆遗产,它的最大特点是文化的活态性,而活态性是通过文化的传承者体现出来的,没有了传承人,非遗也就消亡了。”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修建桥,痛心于当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普遍存在的年龄老化、生活境遇艰难的状况,呼吁要尽快全面展开对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场所的抢救性保护和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
“回望历史,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非遗正是蕴涵其中、极为重要的原始能量。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弥足珍贵的遗存,是我们每一代人应当做的难而正确的事。”高山的话令人久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