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评论

“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7月07日   第 03 版)

叶小文

中华民族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今天又在大踏步迈向伟大的民族复兴。因此,我们最有资格讲“文化自信”。

不过,文化自信不仅在于自己的决心有多大,声音有多高,历史有多久,块头有多大,还在于人家是否信服,有没有“他信”;在于我们有多大本事,争取“他信”。当今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各种思想文化更加频繁的交流交融交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地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我们要努力到全世界去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到国外讲中国,就要了解国外民众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因势利导,讲好故事。特别要善于针对不同的国外民众对中国、对中国共产党的疑虑,释疑解惑,摒弃偏见。而不是硬说我“就是能”“就是行”“就是好”。我们“自信”是自信了,却不能赢得“他信”。他们抱住成见、偏见不放,结果只能“对牛弹琴”。

笔者多年前作为中国国家宗教局局长去美国访问。美国的民众大都信仰基督教,他们从西方媒体的宣传,对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充满偏见。偏见比无知更远离真理,偏见比万水千山更阻断交流。怎么对他们“宣传阐释”?除了摆事实,也得讲道理。我告诉他们,中国共产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深刻、真诚、一贯和牢固的。

深刻:中国共产党对宗教问题有深入思考,认为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与主张辩证唯物论并不冲突。中国共产党主张的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宗教唯心论是不同的;但“物质的第一性”中,包含着承认客观事物存在、发展和变化有其内在规律等观点,认为任何违反客观存在、客观过程的内在规律的外部干预,任何对复杂问题的简单处置,都是有害的。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漫长的历史,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将长期存在,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宗教信仰自由,是基于对客观存在、客观过程、客观规律的尊重。

真诚: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广大群众的基本权利,这些权利体现在诸多方面,当然也包括人民群众对自己宗教信仰的自由选择权利。中国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宗教,信教公民近2亿人,宗教教职人员近40万人,他们当然都是为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积极作用的基本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原则处理同宗教界的关系,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

一贯:中国尊重宗教信仰自由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作基础。中国文化主张以和为贵,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社会对宗教持包容态度。中国各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历来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相适应。今天,中国宗教界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宗教思想,努力对宗教教义教规作出契合国情和时代要求的阐释。“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凡在中国的宗教,都认这个理、服这个理、守这个理。信教与不信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和睦相处,美美与共。

牢固:中国尊重宗教信仰自由有宪法和法律作保障。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宗教工作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用法律调节涉及宗教的各种社会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2017年修订公布的《宗教事务条例》,强化了对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和宗教界合法权益的保障,依法规范政府管理宗教事务的行为,增加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的内容。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保障的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更加规范,对广大信教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更加全面有力。国家采取措施遏制宗教极端主义传播、蔓延,同时特别注意防止把暴力恐怖活动、宗教极端主义与特定民族或特定宗教联系在一起。

言之高下在于理,道无古今惟其时。中国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深刻、真诚、一贯和牢固的特点,既有现实的理由也有历史的根据,既是理性的抉择更有法律的保障。这是一个主张无神论的政党,一个贯彻政教分离原则的政府,在维护宗教方面人权的问题上,为世界作出的具有特殊意义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当然也是我们赢得“他信”的根基。从中国文化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抓住了当代人类之所想、所急、所欲的好题目、大文章。中国文化在此中,有好戏可唱,有好路可走。

今天,人类文明的交汇已走到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人类危机呼唤人本主义在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的继承和发扬,呼唤一场新的文明复兴。它要继续人的解放,但也要把过度膨胀的人改变成和谐的人。它要继续促进发展,但要实现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它要保障人类的安全,但应该实现共同、合作、可持续的安全。一言以蔽之,就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这一次新的文明复兴,应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时代的要求,人类的共同关切。

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肩负着融入推进一场新的文明复兴的时代使命。迎接这场并不逊色于历史上的文艺复兴的新时代的“文艺复兴”,中国应该有所作为。一位叫胡适的学者,还并非共产党人,近百年前就曾作此判断,现在看来是确实的。他说,“缓慢地、平静地、然而明白无误地,中国的文艺复兴正在变成一种现实。这一复兴的结晶看起来似乎使人觉得带着西方色彩。但剥开它的表层,你就可以看出,构成这个结晶的材料,在本质上正是那个饱经风雨侵蚀而可以看得更为明白透彻的中国根底——正是那个因为接触新世界的科学、民主、文明而复活起来的人文主义与理智主义的中国。”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因应着这个时代要求,回答着这个共同关切。汤因比说,“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这种“独特思维方法”就是天人合一,允执厥中,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众缘和合。其核心是“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这样“斯为美”的文化,这样推陈出新的文化,这样促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正是今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招牌和精气神,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最动听感人的声音。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交响中共振、共鸣,中国文化既有自信也有他信,在他信中更有自信。

(作者系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2022-07-07 叶小文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7169.html 1 “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 27,16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