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冯骏豪
25年前的那个晚上,香港家中的电视上直播国旗和区旗缓缓升起,窗户外的公路上驻港部队的车持续驶过——这是笔者对于香港回归祖国的回忆。
读初中时,由于喜欢中国历史,笔者专程到北京旅游——当仰望故宫的雄伟浩瀚时,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而多彩的文化。
读高中和本科期间,笔者有不少机会参加到内地的交流团,然而第一次深入体会到祖国内地的快速发展,则是毕业之后到上海世博会的实习经历。原本以为全国人民的普通话口音都是一致的,直至在世博园区被游客问路,才知道全国各地的普通话都有不同的口音。在世博会的经历,成为笔者后来进入内地发展的开端。
世博会之后,笔者相继到了清华大学读研究生、北京大学读博士;在北京读书期间,认识了来自全国各地以及不同高校的同学,不少都成了好朋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北京的7年时间,笔者以北京为基点走遍了祖国的山河大地。东北哈尔滨、大连的热情,西安古城底蕴,内蒙古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山东曲阜邹城的儒家文化,都让人印象深刻。除了旅游,笔者也切身体验当地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比如当室友的伴郎经历山东的婚俗文化,在哈尔滨住在当地人的家,品尝当地人才去的餐厅,去菜市场考察风俗民情等等。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内地各省份的时光,为笔者最终留在内地工作生活提供了基础。
准备毕业时,在新闻上看到一个重要的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笔者当下就知道,自己的未来就在这里。于是和导师商量就业的时候,很坚定地说深圳大学哲学系是首选,并最终来了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深圳。来了便知,这座城市对于年轻人的友好以及开放氛围让人可以以深圳速度融入深圳。在这里笔者获得了对于香港很多年轻人来说很奢侈的独立居住空间,公寓甚至有天台花园和健身房。深圳的开放创新与包容也让人热爱这个地方。深圳卫健委公众号每天都发挥着无尽的创意让大家期待更新,也几次快速协调解决留言民众的困难,呈现深圳速度中的深圳温度。深圳大学也很鼓励学生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给予同学最大的空间与资源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深大同学对于自己事业规划的认真程度以及为追逐自己梦想所做的努力,都让笔者非常赞叹,值得很多香港青年学习。
经历了上海、北京,到现在的深圳,笔者从香港青年蜕变成了湾区青年,站在更广阔的天地。同事和朋友经常都说笔者已经不像香港同胞,普通话的口音和生活习惯都很“北方”,完全融入深圳和大湾区了。香港回归祖国25年,希望将来有更多的香港青年加入湾区青年的行列,逐梦大湾区,成就大未来。
(作者系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