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宝藏

黄炎培签赠张澜《苞桑集》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7月07日   第 12 版)

黄炎培题赠张澜《苞桑集》封面

燕宏博

2022年是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张澜先生诞辰150周年。年初,有幸得到另一位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黄炎培先生签赠给张澜先生的诗集《苞桑集》。特此详考,以飨读者。

相知相和

《苞桑集》出版于1946年11月,由开明书店印行。是叶圣陶、傅彬然为黄炎培编选的一本诗集。诗集分三卷,收录诗词767首。第一卷为创作于九一八事变之前的诗歌81首,第二卷为创作于七七事变到九一八事变之间的诗歌225首,第三卷为创作于七七事变到抗战胜利的诗歌461首。从分卷节点即可看出黄炎培的爱国情怀。黄炎培在“自序”中阐释了选用这个题目的原因: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这是古语,易的否卦爻辞引用这古语,而略去了上文的主名。象征着中华民族遭遇国难,正在垂危的时候,因天然生活力的腴厚,国命有托,不至于逃亡。苞桑是象征着新中华凭着他的天赋,发出蓬蓬勃勃的生气,这蓬蓬勃勃地新的生气,不怕凄风暴雨的外患,也不怕虫蚀鸟啄的内忧。对日抗战是这样,以后还是会这样。我爱中华,我爱苞桑。

可以看出,黄炎培认为国民党发动内战虽然致使中华民族再次遭受苦难,但中华民族拥有强大“生活力”“蓬蓬勃勃的生气”,必将拥有光明的前景。

这本诗集封面,黄炎培用遒劲浑然的大字写道:“表方老兄存念。”旁边是一列小字:“请捡第三十四页一百三十页。”落款时间地点为“一九五二年八月北京”。

查诗集第34页,有《偕张表方、卢作孚、鲜特生诸君游莫干山十首》。诗题下注“二十二年(1933年)七月二十三日”。1933年是黄、张相识之始。1933年5月,张澜一行到苏、浙、粤、桂考察。5月9日,被黄炎培称之为“川中长者”的张澜,拜会了黄炎培,两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首次会面;当晚,黄炎培赴张澜下榻酒店回访。在沪期间,张澜参观了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职业学校、人文社,对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和乡村建设成就十分赞赏,认为颇有值得四川效法之处。

7月,张澜结束在桂考察,专程回沪拜会黄炎培。7月22日、23日,黄炎培邀请张澜等人到莫干山游览,作诗为记,即《偕张表方、卢作孚、鲜特生诸君游莫干山十首》:

杭郊西去绿云屯,百里峰回到庾邨。

犹见山堂课畊读,满园生意长鸡豚。

下山省力上山难,老路迂回新路宽。

一径松荫人不见,隔峰笑语出林端。

山翠无心欲染衣,望云亭角立斜晖。

鸣泉啼鸟一时寂,风卷松涛声入微。

幽居无烛室昏黄,眼送诸峰入莽苍。

开户自来云片片,贪寻诗料不嫌凉。

隔宵一雨瀑添肥,谁向天池试剑归。

入谷不愁穷百级,爱看岭上白云飞。

隐隐羊肠电毂通,迢迢碧浪海门东。

漫憎云海规模小,一白连峰絮万重。

除却登山滴汗时,幽齐尽日鼓凉飔。

猩红一朵翘群绿,艳绝山花欲媚谁。

解甲何曾厌鼓频,抚髀心事讬幽栖。

买山倘许依风雅,猎取诗情作榜题。

山头瓜李会嘉宾,山半筠篮血汗身。

谁识朱门红烛夜,压肩犹有未归人。

倾盖眼前二三子,救时胸次百万兵。

愁看海色连山色,暂借泉声洗市声。

其中第七首《黄炎培日记》作“解甲何曾厌鼓频,抚髀心事讬幽栖。将军心事凭谁诉,怕听山村欲曙鸡。”《黄炎培日记》下注:

此诗原作为:“解甲何曾厌鼓频,持筹多暇爱幽栖。买山尽欲依风雅,猎取诗情作榜题。”后改定如上。但《苞桑集》所载又有改动。

这十首诗总体风格是明快的。细味“老路迂回新路宽”诸语,暗含对中华民族前景充满信心。但从第七首诗开始,尤其从第七首反复修订看,明快中夹杂着忧患情绪。可以想见,张、黄相会这段时间,他们对国家、民族的前途,有着深刻的思考、交流和担忧。

至诚至真

莫干山之行后,张澜返川,但相同的理想抱负,共通的爱国心志,种下了二人友谊的种子。

查诗集第130页,有《题张表方所著<说仁><说义>兼为之寿》:

利病珍良苦,扶危仗后凋。休休尊一老,谔谔耻群僚。刚正由无欲,弥缝使弗浇。只应仁者寿,元箸拜超超。

诗题下注时间为“三十一年七月六日”。《黄炎培日记》“1942年7月6日”称:“表方先生年逾七十,以刚直震朝野,奉题其所著《说仁》《说义》兼为先生寿。”张澜七十诞辰是1942年4月。当时,学生寇华表、马玉泉等人“谋所以称觞致祝”,但张澜以“寇难方深,峻辞不许”。(寇华表等:《<说仁><说义>跋》)当年“夏月”,门人集资印行他的论著《说仁》《说义》以祝寿。

7月5日,寇华表找到黄炎培,“嘱题张表方著《说仁》《说义》书签。”7月6日,黄炎培拜访张澜,为《说仁》《说义》题诗,高度赞扬张澜为民主革命事业奔走呼号的伟大情怀。这也是二人为抗战民主解放事业勠力奋斗的真实写照。

从1938年同被选为国民参政会第一届参政人员开始,张澜、黄炎培、沈钧儒、梁漱溟等民主人士,就同中国共产党一道,携手前进、密集聚会,商讨国事、研究议题,推动抗战、争取民主,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呕心沥血。

1938年7月,在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一次会议上,张澜、黄炎培等116人联署支持中共参政员董必武等提出的《拥护国民政府实施<抗战建国纲领>决议案》。1939年1月,黄炎培起草“讨汪宣言”,张澜等参与联名。

1941年3月,组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黄炎培任主席;当年10月,张澜接任主席。11月,提交《实现民主以加强抗战力量树立建国基础案》,要求国民党“开放党禁,实行民主政治”。1943年7月,张澜致书给蒋介石,配合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军事、政治反共活动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1945年7月,黄炎培赴延安考察,写成《延安归来》,认为中国共产党“前途希望是无限的”。

抗战胜利后,张澜、黄炎培诸人热情推动重庆谈判,争取民主和平建国。当年8月,邵力子举行招待会,黄炎培说:“蒋主席仅电邀毛先生来渝还不够,必须在日本签订和约后,先承认各党派合法地位,释放政治犯,取消特务,实行言论自由;改组最高委员会,修订抗战建国纲领,并进速召集政治会议。”张澜表示支持。但是,张澜、黄炎培等人的努力没有换来和平。

老百弥坚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1946年7月,国民党特务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李闻血案”。1947年11月,中国民主同盟因“与共匪间关系密切,主张一致……实为中共之附庸”而被迫解散。但张澜、黄炎培等人争取民主的脚步没有就此停止。他们秘密筹措经费,商定由沈钧儒赴香港酝酿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恢复民盟总部。

1948年1月,民盟一届三中全会期间,黄炎培写了一首《赠张表方》,赞颂张澜对民主事业的杰出贡献:“北蜀千山一草庐,说仁说义道非迂。行方落落偏从众,语亢巍巍乃藐诸。百辈雄冠尊杖履,一辞巴峡老江湖。苍生空陨长沙涕,子且前于我后喁。”从此,张澜、黄炎培等民主革命家,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他们支持中共的五一口号,认为是“国家当前自救唯一途径”;北上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黄炎培题赠诗集时间是“一九五二年八月北京”。当时,张澜任中国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黄炎培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

1952年7月25日,黄炎培得开明书店来信,得20册赠书,被告知“《苞桑集》卖完不再版”。黄炎培将所得书分别寄赠冷遹、俞友清等人,或是想起了与张澜近20年革命奋斗的友谊,特赠张澜1册以为纪念。

其时,二人正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张澜虽然精力日渐衰退,“尝想乞养休假,又以目睹中共领导人无一不以人民疾苦为念,而忘却个人安乐,日以继夜,为人民服务之精神所感召,不能不勉以衰老之身竭其诚悃,尽其绵力,以服务于人民。”(1950年8月,《给川康朋友的一封公开信》)

黄炎培则从旧社会三十三年不做官,到“以往坚拒做官是不愿入污泥,今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我做的是人民的官啊”。(黄大能《忆念吾父黄炎培》)

1955年2月9日,张澜因病逝世,黄炎培系“张澜先生治丧委员会”成员,并作“张表方先生哀词”;2月12日,举行公祭,刘少奇主祭,黄炎培是10名陪祭人之一。1965年12月21日,黄炎培逝世。

回顾两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相识相知相和争取民主革命胜利、建设新中国这段历史,他们老而弥坚的精神令人景仰,他们至诚至真的人格更让人深为感动。张澜在《四勉·一戒》“自序”中说:“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黄炎培则曾写过一则座右铭:“理比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可为后来人自勉。

(作者单位:沈阳市政协)

2022-07-07 燕宏博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7215.html 1 黄炎培签赠张澜《苞桑集》 27,21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