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吕萍
今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的韧性,体现在经济数据中出现的“V”型。对于全球经济而言,这或许也是个非常宝贵的“微笑曲线”。谈及对二季度特别是6月经济运行的感受,委员们如何说?对于三、四季度中国经济,他们又给出了哪些期待?
在经济恢复的特殊阶段,应鼓励创新更多的实现路径
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葛红林看来,“V”型的出现充分表明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疫情虽然冲击了经济发展,付出了不少的经济代价,但我国经济运行的基础没有受到破坏,经济运行的格局没有改变,因此反弹很快。
做好第三季度的经济工作,葛红林认为要关注五方面内容。
一是进一步提高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融合性水平,要形成“双打”。在经济恢复的特殊阶段,应鼓励创新更多的实现路径和渠道,政府要更多地发挥“雪中送炭”的有为作用,必要时可采取一些超常规和超市场化的救急办法。
二是进一步提高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操作水平。以快制快、精准防控、科学研判,将疫情管控区域降至最小范围,尽可能地减少和不出现特大中心城市全域性的临时性管控和“停摆式”的事件出现,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是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助企纾困的水平。地方各级政府要更多地深入地方困难企业,努力稳定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信心和预期,围绕中小微企业的需求,提高各类政策的及时性和协同性,同时要坚决防止“沙滩流水不到头”,穿透式地减少企业因疫情导致的停工、停产和倒闭。比如,应重视解决中小微企业短期流动性的问题,加强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延长中小微企业周转性资金贷款期限,扩大3年中期贷款的比例,减少贷款短期化带来的后顾之忧。
四是进一步提高公共就业信息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全国范围的数据核对,真实掌握失业群众的家庭经济状况,及时给予精准救助。当前,尤为急需的是在国家层面建立教育、组织、人事、公安等部门高校毕业生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就业跟踪服务体系建设,共享全国毕业生登记信息,更有效率地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水平。
五是进一步提高外来产业工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吸引产业工人方面需要增创激励政策,要跳出传统和惯性思维,不应拘泥于企业和员工因素,更多地增创提高吸引力的社会因素。比如,提供更公平和更恰当的就医、社保、子女就学和公共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跟踪已出台政策落实情况,把政策含金量真正用在刀刃上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看来,6月份我国经济进一步加快恢复,供需环比均有明显改善,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双双重返荣枯线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超过了4%,供应链逐渐畅通,复工复产成效初见。投资动能反弹,基建投资和工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人流物流加快修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货运物流持续改善,而且后几个月大概率会以更快的速度回升。随着经济社会生产生活逐步走上正轨,用工需求逐步恢复,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较5月份有所下降,一系列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措施开始见效。
与此同时,肖钢表示,银行信贷持续保持多增态势,实体企业信贷需求回暖,信贷结构得到优化,中长期贷款占比提升,中小微企业贷款大幅增加。
展望下半年,肖钢表示,经济常态化恢复将进一步巩固发展,供给与需求两端持续回暖,通货膨胀保持温和稳定,各项稳增长举措陆续落地见效,预期和信心指数进一步改善,经济有望进入快速增长,全年经济运行也有望保持在合理区间。
“下半年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仍面临诸多困难,要实现第三、四季度的经济稳步复苏,仍需付出艰苦努力。”为此肖钢建议,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及时优化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最大限度保护人民健康和减少对经济运行的干扰伤害。要进一步跟踪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实的情况,及时完善相关细则与操作办法,把政策的含金量真正用在刀刃上。同时要根据形势变化,适时推出增量政策工具,保持经济韧性与活力,确保经济运行不滑出合理区间。
抓住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千方百计保市场主体、保岗位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今年上半年经受住了新冠疫情反复和国际形势复杂变化等风险考验,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发展成绩。我们坚信,中国经济一定能够克服诸多困难行稳致远。”为此,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原副局长马正其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继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双创。充分依托“网上办、掌上办、寄递办、预约办”等有效手段,进一步提升群众经商办企业的时效。不断健全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制度,推动行政许可事项“一网办理”,完善企业注销“一网服务”,提高许可和注销的便利化程度。结合市场主体歇业制度改革,让群众实现创业“进出两便”的同时拥有“歇业自由”。
二是多措并举促进就业保民生。要抓住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千方百计保市场主体、保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重点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困难人员就业创业,保障民生基础。各地要主动对接百姓就业需求、企业招工诉求,千方百计把信息和信心送到每一个有需要的人手中。
三是强化环境治理促进消费。围绕人民群众高度关注和有较大消费潜力的重点领域,比如医药、教育、住房、电子产品、汽车等,严惩各种侵权垄断行为、虚假违法广告等,为消费者维权撑腰壮胆。同时加大消费者、各级消协、新闻媒体等各界监督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消费氛围。
四是统筹防控与发展,抓好政策落实。各地要以最小的代价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尽最大努力搞好经济发展,靠发展解决目前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闻令而动因地制宜,将中央出台的政策措施细化实化,以最快的速度落实落地,让百姓和企业感受到“及时雨”。
牢牢抓住促投资稳增长不放松,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这条线
“从6月份情况来看,核心数据已基本回到正常增长区间,从经济景气指数和企业家调查指数等一些指标来看,已经逐步恢复到正常的扩张区间,在此背景下,今年三、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将重新回到正常的运行轨道,GDP增速在5%-6%左右。尽管受到二季度影响,全年经济增长大概率仍将维持在4%-5%的区间,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尽管比年初我们预期的要低一些,但在西方国家正处于逐步衰退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能够取得这样一个经济增长成绩,仍然是非常理想的。”谈及此,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这样表示。
展望下半年,杨成长认为比较突出的矛盾依然是疫情防控和推动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当前我国新一轮疫情防控形势更加严峻复杂,新变异毒株传播力极强,在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背景下,有序恢复人流、恢复市场和恢复消费者信心,是当下稳增长的关键。
杨成长同时建议,牢牢抓住促投资稳增长不放松,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这条线。从上半年的情况看,基础设施投资受疫情影响最小,增长速度相对也较为稳定,有些较为乐观的预期认为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同比有望超过10%,达到近年来的增速“峰值”。
基于这一背景,杨成长认为要着力解决投资中的六大难题:一要有大项目引领;二要有资金配套;三要解决地方基础设施投资积极性问题,让基础设施投资更好地发挥作用;四要解决基础设施投资的创新问题,扩大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在基础设施投资中的业务;五要促进新老基建更好地结合;六要解决东部有资金没项目、西部有项目没资金的问题,支持保障中西部省份的基础设施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