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晖
为进一步激发西藏自治区广大政协委员、归国藏胞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新西藏的热情,积极投身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增强政协委员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做民族团结的积极倡导者、坚定维护者、忠实践行者,引导委员讲好中国梦西藏故事、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日前,西藏自治区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王亚蔺率基层政协委员和归国藏胞考察团一行19人,赴拉萨市、日喀则市、山南市、林芝市,围绕“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 谱写和谐发展新篇章”开展为期6天的考察学习活动。
考察期间,委员们一路乘坐“复兴号动车组”,亲身体验西藏交通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先后考察了拉萨市中华文化主题公园、南山公园、城关区吉日街道,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城东街道办事处江洛康萨社区、白朗县中农圣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民族手工业氆氇纺织厂,山南市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加查县藏木水电站和共康村集中搬迁点,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尼洋河雅尼湿地,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听取情况介绍、座谈交流互动等形式,感受西藏城镇发展变化和农牧民生活变迁,生态环境保护、民族团结进步等,领略西藏和平解放70多年来“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沧桑巨变。
民族团结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
河流注入大海,才有了波澜壮阔;群星一齐闪烁,才有了璀璨夜空;秀木连成一片,才能拼起整座森林;56个民族携手在一起,才能撑起锦绣中国。
拉萨市城关区吉日街道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由藏、汉、回、保安、土、维吾尔等11个民族组成,辖区内有三座宗教活动场所。面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结构,街道党工委将民族团结工作作为街道工作的重中之重,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采取“以政策宣讲促教育、以党员结对促沟通、以连心交心交朋友、以谈话聊天增感情、以解决困难树形象”的方式,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引导各民族之间在宗教信仰上相互尊重、民族文化上相互融合、风俗习惯上相互融入,经济上相互补充,形成了“包容多元、宗教共融、和而不同”的生动局面,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党的民族团结政策在拉萨古城区这片土地上得到最好的见证。
江洛康萨,汉语意思是“树南边的房子”,位于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城东街道办事处,也是各民族商户聚集经商之地,藏、汉、回、蒙古等11个民族在此和睦相处。走进江洛康萨社区,处处能感受到民族团结、互助互爱的浓厚氛围。每逢春节、藏历新年期间,社区内各民族群众欢聚一堂,跳起民族歌舞,欢度新年。社区鉴于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充分利用民族团结月开展民族团结表彰活动,对对民族团结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集体、家庭,进行表彰。该社区还自发成立了民族艺术培训班,教授各民族特色乐器,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雪山脚下,尼洋河畔,蓝天白云下,绿树草坪深处,隐现着林芝市第一中学。走进校园,“粤芝楼”“励志楼”“荟贤阁”“杏坛厅”等建筑诉说着粤芝两地人民的深情厚谊,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部署要求,以“筑牢民族团结基石、共谱和谐发展乐章”为校训,积极开展“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师生欢聚,齐唱民族团结歌;你我携手,共绘民族繁荣图”等专题讲座和主题班会,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该校在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中荣誉满满,先后荣获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西藏自治区级“文明校园”“民族团结班级、民族团结宿舍”等荣誉称号。
“拉萨市城关区吉日街道、林芝市第一中学、中华主题公园、日喀则市江洛康萨社区等地方,处处都散发着民族团结的耀阳光辉。”自治区政协委员韩道萍说,她参加此次考察活动的最大的收获和体会就是,“做好西藏民族团结工作,始终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藏民族团结工作殷殷嘱托,坚持‘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要求,进一步凝聚人心,以人心促进民族团结工作。”
保护生态环境
共建美好家园
驻足雅尼湿地观景台,清澈的尼洋河在此静静地流淌,河流枝杈纵横,河道中分割出一块一块的沙洲,沙洲上长满青草和灌木,引来许多小动物和禽鸟来觅食,还有牦牛在上面悠闲踱步。这就是位于林芝市米林县和巴宜区境内的雅鲁藏布江和尼洋河交汇处的雅尼国家湿地公园。
2021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雅尼湿地公园,强调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重要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守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时隔一年多,考察团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来到雅尼国家湿地公园。委员们兴致盎然,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详细了解了雅鲁藏布江尼洋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等情况,亲眼看到通过植被恢复、自然封育、禁牧修复、清淤疏浚等有力举措,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管理站、界桩界碑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湿地生态功能大为提高。
一座水电站,不仅能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也能拉动一方经济,带来一个区域的脱胎换骨,这句话绝不是夸大。
盛夏时节,走近雅鲁藏布江中游的山南市加查县藏木水电站,这里水量丰沛,蓝天白云、漫山青松倒映在碧绿的江水中。
考察团了解到,该水电站是雅鲁藏布江干流上的第一座水电站,也是西藏电网的第一座大型电站。2015年10月该电站投产发电,终结了西藏燃油发电的历史,开启了藏电外送新时代,为西藏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作出了贡献。
在为西藏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充足能源支持的同时,藏木水电站也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生命线,建成了国内首条大型鱼道及西藏地区第一座鱼类增殖放流站,通过鱼类增殖放流站开展雅鲁藏布江各类土著鱼种的培育、繁殖、保护研究等工作。电站投运后,水库周围区域降水量和空气湿度增加,小气候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库区两岸植被生长茂密,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藏木水电站的建设,不仅有效地缓解了西藏的缺电问题,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周边村民的生活。家住拉绥乡玛罗村的边巴,趁着水电站建设,和朋友合伙买了卡车运输建设物资,现在生意越做越大,卡车由以前的1台变成了5台,还雇用了本地村民,带领大家一起脱贫致富。
据了解,藏木水电站筹建以来,结合工程建设需要,先后投资了2.9亿元改造306省道加查至藏木段和曲松段道路、修建藏木大桥、拉绥桥等交通工程。为进一步履行社会责任、助力乡村振兴,水电站还选派11批43名驻村工作队员,每年投入专项资金80余万元开展党建、教育、医疗、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帮扶行动。
“在国家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西藏清洁能源快速发展对促进农牧区能源结构调整、有效保护原生植被意义重大。”自治区政协委员曲旺加措表示,西藏自治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严防人为破坏,使当地的植被茂盛、湖水清澈,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培育文明新风
构筑和谐新农村
走进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巴吉村,山南市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加查县共康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五彩缤纷,娇艳动人的鲜花。太阳洒下了金色的光芒,好像给花披上了一层金沙。花儿沐浴着阳光,显出了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西藏和平解放70多年来,自治区在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帮助群众增收致富、促进民族团结、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社会面貌发生翻天巨变,人民生活福祉得到空前提高。
考察团在山南市加查县集中搬迁点共康村了解到,2016年8月,该村被定为加查县冷达乡精准扶贫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改名为共康村,寓意“感谢共产党、同步奔小康”。共康村环境优美、村容整洁、产业兴旺、治理有效,村里幼儿园、卫生院、电商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生活更加富裕,村民们脸上笑容像花儿一样绽放,洋溢着幸福喜悦。2019年共康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020年被评为“全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沿着林芝市巴宜区318国道,考察团远远就看到了西藏“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嘎拉村,崭新连片的红顶藏式小楼、独具特色的民宿,道路整洁曲幽,绿树成荫,清新湿润的空气里弥漫着花的清香,硬化道路进村入户,超市、村级活动室、卫生室等应有尽有,一个原生态与现代气息相融合的村落正焕发无限生机。
“走过一座座整洁美丽村庄,仿佛走进了一幅幅唯美的画卷;看到一个个村民发家致富奔小康、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就是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生动写照。”自治区政协委员罗布卓玛赞叹道,这一切,都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体现了党和国家的伟大恩情,也体现了援藏兄弟省市的无私援助。
教育面貌日新月异
精神力量鼓舞人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西藏教育事业百年变迁,日新月异,一所所花园式学校,像一颗颗明珠镶嵌在雪域高原,教育教学质量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成为西藏的亮丽风景。拉萨市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爱国强能、修德成才”为校训,始终坚持“学文化、学观念、转观念、接地气、找市场、早就业”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校里有厂、厂里有校、项目拉动”的办学模式。学校充分依托援藏优势开展区内外校际合作,本着“开放包容、取长补短”的态度,选派学生到内地院校交流,在互派师资、专业共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合作。先后与区内西藏自治区藏药厂、布达拉宫管理处以及区外深圳港大医院、喜之郎集团等40余家企业单位进行了校企深度合作,截至目前,累计向区内送出30余批次,向区外送出10余批次学生进入各单位实习实训,形成了校企“双元”育人的良好局面。
“知识改变命运。”是归国藏胞晋美次旦一路上挂在嘴边的话,近几十年来,西藏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自己身边一批又一批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区外重点高校,这些都得益于党中央对西藏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得益于教育“组团式”援藏的好政策。从少数人的特权到全体公民充分享有权利,从满足基本教育需求到满足优质教育需求,西藏各族人民享受了最好的教育政策,教育打开了西藏各族人民走向现代化的幸福之门。
医疗援藏人才济济
“健康西藏”惠及雪域
自和平解放以来,在党中央的关怀下,西藏卫生健康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自治区医疗卫生事业大踏步迈进,“健康西藏”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西藏篇章的有力支撑。其中,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成为推动西藏自治区医疗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考察团在日喀则人民医院实地观摩远程会诊,深入了解医院功能建设及“组团式”医疗援藏等情况。20年来,在上海市和山东省无私援助下,一批又一批援藏医生走进雪域高原,他们始终坚持“师傅带徒弟”“专家带骨干”“团队带团队”的方式,着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重点科室建设和年轻医务人员临床经验的培养力度。在援藏干部的辛勤付出和艰辛努力下,2018年,日喀则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了三级甲等医院,并与上海市10家三甲医院建立“以院包科”制度。同时,还研发了新医疗技术568项,其中89项新项目填补了西藏自治区的医疗技术空白,263项新技术已被本地医护人员完全掌握。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援助下,日喀则人民医院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不断向学习型、智慧型、研究型、创新型“四型医院”和西藏西部区域医疗中心迈进。
在日喀则市从医20多年的自治区政协委员索朗多布杰感慨道,在上海市和山东省的援助下,亲眼见证了日喀则市医疗事业和医疗水平取得的跨越式发展。一批又一批医疗人才情系日喀则、扎根日喀则、奉献日喀则,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还为西藏医疗领域填补了许多空白,更为日喀则市留下了一批永不走的医疗人才。
(作者系西藏自治区政协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