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教育在线

“双减”背后:新一轮教育改革组合拳正落地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7月27日   第 09 版)

●学校层面首先要把“双减”真正落到实处,校内的教育教学质量绝对要提高,重视过程性评价。这个既要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育人理念,还要提升老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双减”+“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这是新一轮教育改革的组合拳。

●“双减”,绝对不是一味地“减减减”,依旧要重视学生的“智育”培养。我们强调的是“五育”并举,融合发展。

杨承志:作为一名高校的科研教育工作者,我有一个困惑:我带的学生,应该说都是高考的优胜者,但我发现不少大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缺乏创新和质疑精神。所以,我一直在呼吁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基础教育阶段不仅授予青少年科学知识和科技原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孩子对未来世界的兴趣和探求的渴望,加强青少年创新能力的系统性培养、培育青年学子敢于质疑的精神,生成“请党放心,科技强国我担当”的初心使命。

谈起“双减”的话题,因为我既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位中学生父亲,女儿今年刚参加了中考,应该说,我也“深度”参与到了“双减”的过程中。

“双减”的来临,让我们确确实实看到了教育变革的曙光。应该说,一年来,“双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为何推进过程中仍有“阻力”?我认为,就像黄委员刚才提到的,考试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跟进。如果评价标准不彻底变,“双减”是减不到底的。“双减”推进一年来,政府层面做了很多推动,但还有很大空间。我想问李委员,“双减”政策推进一年后,再进一步往前深度推进的时候,在结构方面如何设计,才能让我国的基础教育能转型为有大国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教育体系?您有何思考?

李有毅:您的这个问题很尖锐,也很有前瞻性。“双减”政策现在已经进行了一年,下面怎么做?我希望能够怎么和后面的真正的基础教育改革效果来对接。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首先,“双减”目前在具体操作上还不太均衡。如何让所有学校的课后服务都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考虑,这项工作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地调研,在推动中逐步纠偏。

第二,评价体系要衔接。“双减”政策下如何招生、如何考试,需要和“双减”政策来对接。我认为,作为学校层面首先要把“双减”真正落到实处,校内的教育教学质量绝对要提高,重视过程性评价。这个既要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育人理念,还要提升老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第三,师资队伍建设要搞好。我们“减”目的是“增”和“提”。“增”的是增质量,“提”的是全面发展育人的质量。所以,“双减”在今后的落地中,要充分考虑教师队伍建设,让教师们在工作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第四,要加大宣传,形成共识。我在两会通道上曾说:“老师、家长和社会要拧成一股绳,共同帮助孩子开发自己。”因为很多孩子是有潜能的,但由于我们开发的方式不对,将孩子的潜能泯灭了。错过了开发的关键期,以后很可能就发展不出来了。所以我认为,老师应该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陪伴者,最后仍然是引领者,只有这样我们的政策举措才有可能在孩子成长上落地。

杨承志:“双减”政策背景下的首届中高考,家长们普遍比较关注。您认为考试的改革要如何跟进?

李有毅:考试是考的方向,通过考试来看我们到底把基础教育,把学生发展引向什么方向,所以我们教学当中就能够折射到我们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怎么去做。所以,作为“双减”下的新高考和新中考,一定要和“双减”对接,引领基础教育的考试的新方向。

我认为,未来在考试的评价体系以及关于“双减”落地所需要的配套措施上还需要进一步跟进。比如: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怎么解决?第一步能达到什么结果,第二步能达到什么结果,这些需要系统设计。

欣喜的是,这一年来,教育部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和“双减”在精神内涵上都是系统工程。比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于今年9月份新学期实施。“双减”+“新教材”+“新课标” +“新高考”,这是新一轮教育改革的组合拳。

杨承志:“双减”将机械重复的“训练类”的作业减下来后,将会给整个基础教育的最优化重塑“腾挪”出来时间和空间,基础教育的最优化重塑,其实质是发展高质量基础教育的改革,除了做“减法”以外,还应该有“加法”。在我看来,“双减”只是突破口,不仅仅只有“双减”,还应该有“加法”,即“双完善”:一是完善“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完善“五育并举”这套人才选拔的标准。如果把真正的“五育并举”的标准建构清晰并有效落地,可能整体“双减”就能减到底了。

李有毅:我觉得您说的“五育并举”有效落地的深层次问题,就是我们教育改革的系统性、严谨性。我去年写了一个提案,这个提案就是如何让“五育”融合并举。我认为,“五育”要并举,但一定要融合,因为这个都是作用在一个学生身上,他又要德育、又要智育、又要体育等。这些课程内容怎么作用在一个学生身上?他们之间需要如何分配才能融合在一起,这很关键。

还有,家长和学校一定要形成共识:“双减”,减的是不必要的过重的学生负担,减的是让孩子机械地刷题、简单地重复做题等。但“双减”绝对不是一味地“减减减”,依旧要重视“智育”。因为,实际上学生仍然有学习任务,该完成的学习任务必须高质量完成。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我们要很好地去研究它,去在实践当中看看如何总结出一些好的经验。

杨承志:非常感谢李委员的思考分享。我国要实现大国复兴,教育发展需要系统性突破。期待通过“双减”,推进我国迎来新一轮的教育变革,让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能进行全面的系统性的升级重构,推动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从而建设出有大国核心竞争力的教育体系。教育发展好了,大国复兴就有了强大的战略支撑力。

2022-07-27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8402.html 1 “双减”背后:新一轮教育改革组合拳正落地 28,40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