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新国
今年7月24日,“双减”政策实施一周年。记者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区和灵寿县走访调查发现,“双减”效果明显,确实解放了孩子,也有部分家长因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担忧,而在“减”与“不减”之间犹豫。
“减作业,但不能减成绩”
“每天差不多一个小时作业量,不算大。”石家庄市桥西区的曹女士是一名三年级学生家长,在她看来,“双减”后孩子的课后作业量明显少了。除了平时作业负担减轻外,曹女士说今年暑假作业要求也有了很大变化,学校原来只是提倡读课外书,今年不但列出书目,还规定要写读后感,对扩展孩子知识面很有好处。“孩子作业少了,但成绩不能下降。”曹女士的话反映了很多家长的心声。她说,“孩子玩的时间是多了,但担心孩子跟不上课。”所以,督促孩子学习,成为曹女士下班后的一项重要任务。
吕先生的孩子在灵寿县一小学就读,暑假过后升入初中。他说,孩子平时住校,日常作业情况不太清楚,但周末回家,明显感到作业减少了很多。“作业少了,在家里贪玩,影响学习成绩。”吕先生表示,从家长角度不希望学校给学生减太多作业。学校给孩子减了压力,家长反而不习惯,吕先生说,他会给孩子买些辅导材料让孩子练习,以免“贪玩废学”。
孩子同样在小学就读的灵寿县高先生说,“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里变化很大,比如考试只公布前5名,连具体成绩都不公布,问老师还问不出来,并且学校也不让家长购买试卷等辅导资料了。没有成绩压力,孩子轻松了,但高先生说,孩子学习到底怎么样,家长心里没底。为了掌握孩子学习情况,他自己购买数学、语文、英语试卷“考试”孩子,以便对孩子提出针对性学习要求。
“减培训,但未能减需求”
谈及课外培训,曹女士说,孩子一直上着英语辅导班。但“双减”后,辅导班课程安排发生很大变化,原来讲一些课本知识,现在只讲故事性内容,向兴趣爱好方向转变了。“家长还是希望辅导班讲与课本有关的内容。”曹女士说,辅导班需求仍然很大,本来暑假不想给孩子报班,但看到许多家长都给孩子报了,自己也怕孩子少学了东西,就给孩子找辅导班,但有点“一位难求”,许多班在暑假前已经满员。
“市里的孩子辅导班多,村里的孩子没那么多,暑假报班提升一下很有必要。”吕先生认为,农村学校的孩子本身玩的时间就多,并且平时几乎不上辅导班,利用暑假给孩子报班补课,防止孩子疯玩忘了学习的事儿。“辅导班效果也没有那么明显,但还是希望孩子上。”吕先生说,“暑假村里上辅导班的孩子很多,大部分都在补课,反正上应该比不上好一点。”
报不报辅导班,高先生尊重孩子的选择。“去年暑假报了,今年征求孩子意见没报。”高先生说,也愿意让孩子到辅导班提升一下,但孩子不同意报,估计去了也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索性不如不报。另外,不知道孩子具体成绩,到底哪科需要补,心里不清楚,也不能盲目报。如果知道孩子成绩,有的放矢,他还是希望给孩子报班补补弱项。
“‘减作业’同时还要‘增加供给’”
对于“双减”政策实施情况,曹女士心里充满矛盾。孩子正是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年龄,应该多些无忧无虑的玩耍时光,但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报辅导班,心里就着急。“取消辅导班应‘一刀切’。”曹女士说,无班可报,孩子们都在学校学习,或许会打消家长担心自己孩子少学知识的心理。她表示,学校教师要真正批阅学生作业,帮助学生提升弱科,而不是让家长监督孩子学习,再把补弱项的希望寄托在辅导班上。另外,学校应在下午三点半放学后开辟更多的课外兴趣班,让孩子们学书法、学画画、学音乐、学下棋等。“可以让高校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或实习方式解决师资问题。”曹女士给出学校增加课外兴趣班的建议。
吕先生说,农村的家长希望孩子多补课提升成绩,但如果都不补,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大家或许就没有报班的想法。对于培养孩子的课外兴趣爱好,他有着同样的期盼,也希望学校能多点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课外班。吕先生说,孩子所在学校原来有一位支教老师,可以教美术、音乐等课程,但支教老师走了以后,学校缺乏这方面师资,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高先生一样认为,“双减”的同时应加强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但同样放心不下孩子的学习成绩。他说,学校不发试卷,不公布成绩,在减轻孩子心理压力的同时,老师应该更加尽心尽力,更好承担起帮助孩子补差科弱项的责任。高先生表示,学校要与家长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及时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学习情况,便于家长更好参与孩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