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民营周刊

培育良好土壤 建设数字人才高地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7月29日   第 05 版)

本报记者 孙琳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示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首次标注了数字职业达97个,包括数据安全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等。对数字人才单独类别化系统化,标志着国家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对数字领域人才的高需求量和高重视度,数字人才的刚需时代已然开启。

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数字人才需求缺口仍然很大。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参事石勇近日在以“建设数字经济人才高地”为主题的院士峰会上就表示,到2025年,我国数字化人才缺口将接近1100万,而且伴随着全行业数字化的快速推进,数字人才需求缺口还会持续加大。

如何填补数字人才缺口,充分激发数字人才的创新活力?专家们表示,要政府、社会、高校、市场等多方齐发力,为数字人才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在石勇看来,人才队伍建设教育为先,数字经济首先要从教育入手,通过做大数据的数字性职业教育,培养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职业人才。除了职业人才,数字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复合型人才。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教授邬伦建议,应着力打造一个种类繁多的复合型学科体系,这种培养体系不光是各个门类的,还需要是多层次的,如此才能满足数字经济建设的复合型人才需求。

有了人才以后,还要让人才有用武之地。“不友好”的环境使得苦干实干的人才得不到应有的关怀,不仅人才的技术得不到充分发挥,而且不利于数字人才高地建设。这就需要为人才打造宽松的环境。

“人才不问出处,我们应不拘一格选人才。”中科院院士童庆禧认为,要切切实实让人才成长,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而不是用条条框框考核束缚住人才。

而要突破数字经济发展中所遭受的“卡脖子”技术困境,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除了教育支撑和环境创造,在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常委、朝阳区工商联副主席梁雪青看来,还应更好发挥企业用人主体的合力作用,这样才能更好激发数字人才的创新潜力。

“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用人主体在人才引进、使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人才队伍中顶尖人才不足。”梁雪青认为,“可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授权,加大企业引进、培育和认定人才的主导权,尤其面向‘卡脖子’技术,可构建领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多主体协同配合的创新联合体,围绕重大创新领域和关键创新任务高标准配置优秀人才。”

良好的数字社会氛围以及优良的成长土壤也能更好激发数字人才的热情。童庆禧表示,“人才不问出处,要切切实实让人才成长,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不要让条条框框的考核束缚住人才。这样才能为数字人才打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对此,梁雪青也提出,可探索实施“揭榜挂帅”数字人才集聚行动。“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可面向数字经济发展重点产业链,广泛征集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等领域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求清单,在充分论证比选的基础上,定期发布数字经济领域“揭榜挂帅”榜单,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发布“英雄帖”,通过“揭榜挂帅”形式吸引国内外专家人才进行技术攻关、成果转化,解决制约产业链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总之,专家们一致认为,要充分展示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努力为数字人才打造孵化器和发展的生态圈,让数字人才真正得到发展,助推我国数字经济行稳致远。

2022-07-29 孙琳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8499.html 1 培育良好土壤 建设数字人才高地 28,49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