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周刊

一杖立天地 世代传善缘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8月01日   第 12 版)

隐元禅师像 吴为山 作

吴为山

依山而建的兴福寺,古木苍郁,曲径通幽。400年岁月风霜的涤荡,让前来拜谒的人心生祥和。山谷间,回荡着中国福建省所捐赠“世界和平钟”的梵音,浑厚、悠远、绵长,带来警醒与沉静的力量,同时也将中日文化交流与中日人民友谊长存的故事向世人传唱。

2021年11月14日,隐元禅师的禅身道影重现在他无数次留下足痕地方——应日本长崎县邀请,由我创作的雕塑《隐元禅师像》落成并永久安放于拥有400年历史的长崎古寺东明山兴福寺。雕塑总高3.28米,青铜铸就,基座上镌刻着日本著名篆刻家师村妙石的题字“隐元禅师像”。这位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的高僧,再次深情地凝视着这片他生活、修行、传法、传艺的土地。

1654年,隐元禅师应日本长崎兴福寺住持逸然的恳请,以63岁高龄率弟子20余人东渡日本,先后住持长崎兴福寺和崇福寺、摄津普门禅寺、宇治黄檗寺,成为日本黄檗宗的开山鼻祖。日本黄檗宗法脉是中华禅的海外嫡传,与临济宗、曹洞宗鼎足并称日本禅宗三大系。其禅净融合之风与丰富的教化形式,使日本佛教再度拥有了蓬勃活力。

隐元禅师不仅推动了日本佛教的发展,也传播了中华优秀文化。他本人擅长诗文、书法、绘画,在日本文化界享有盛名,其门下法子、法孙多擅书画,影响广泛。隐元禅师的到来,还丰富了日本的饮食文化和茶文化。如家喻户晓的隐元豆、“普茶料理”、煎茶等。特别是隐元禅师邀请泉州佛工范道生前往日本塑造佛像,为日本的雕塑艺术提供了新的参照系。可以说,隐元禅师的弘法实践深广精微,极具辐射力与穿透力,甚至参与了整个日本社会文明的深层构建。

2015年5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指出:“隐元大师不仅传播了佛学经义,还带去了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对日本江户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时过境迁,斯人远去。隐元禅师已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和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但他所传之法、所弘之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为中日两国文化共通的精神频率和共同的精神财富。而他对传播中国文化和促进中日友谊所作的贡献,则成为两国文明互鉴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

我深深感佩隐元禅师的人格力量与精神魅力,在接受创作邀约之后,一直思考要如何塑造这位高僧大德。

流传至今的图像文献资料中,有不少隐元禅师的画像和塑像,为我提供了参考依据。我在参照遗存实物和文献记载的基础上,从精神的高度和文化的厚度出发,塑造心目中的隐元禅师形象。

关于造型创意,我首先融入了“云”“水”的意象。理由有二:一是,禅宗文化中,云、水是最典型的意象符号。隐元禅师就曾作诗《小溪又咏》:“送客一溪流水,接人几片闲云。去往无拘无束,何妨分而不分。”诗中的云、水意象作为自在解脱的符号,与诗情禅境交融冥契,寓示了内心的空寂澄明与精神的超然物外。所以,我有意识地强化了隐元禅师僧服袖袍的宽大,使之犹似太清片云;而僧服上的衣纹,则仿佛水面一道道轻泛的涟漪。云、水浑然一体,象征禅师“本心无住”的通脱无碍境界。二是,云、水意象还能体现一个人从心灵到生活的自由与圆融。唐代儒学家李翱曾问道于药山禅师,得“云在青天水在瓶”的开示而证悟。隐元禅师面对重重困难险阻,年逾六旬仍远离故土传法弘道,其目标之坚定、意志之坚毅、心态之从容、境界之旷达,视生活如修行、以烦恼作菩提,完全符合禅宗思想中云、水的辩证关系和精神意涵。

人物姿态方面,我亦有自己的考量。目前,能见到的隐元禅师像多是坐姿。但我认为,世人心中的隐元禅师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立姿会让他的形象更显高大。而且,立姿寓动于静,随时都会迈步前行,更匹配于大禅师一生在多地传法,造福于民之善举。我还强调了作品整体轮廓的简洁朴素,以折射隐元禅师的非凡定力。远远望去,隐元禅师致虚守静、如如不动,其稳衡的身体如一座巍巍高山,与道道衣纹形成线面互生、动静相映之态,既赋予作品动静不二、等量齐观的哲性含义,又为审美体验平添了几分逸趣。

竹,亦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意象。隐元禅师手中,握着一根竹杖,我将其设计得格外直、格外长,接天连地,溯古通今,包容万象,像一个大写的“一”字。此“一”上接中华文化之煌煌大道,下结华夏文明之累累硕果,乃隐元禅师心怀无量慈悲与非凡智慧进行传法的表征。同时,竹还以性直、本固、心空、节贞之性与刚、柔、义、谦、贤之德,寄托着儒家君子的人格理想。隐元禅师一直强调要会通儒、佛,他的一生,时时践行着儒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信条。由是,我塑造隐元法师面容时,不仅反映禅宗义理影响下随缘卷舒的性格,还凸显其内蕴生命能量和光芒的儒者风骨——顶相尊贵,精神矍铄,谦逊睿智,泰然自若,因化解世间七情而双唇紧闭,缘抛弃纷飞妄念而面露法喜,周身洋溢着坚毅决然的意志力,给观者绵绵不绝的感动和梦想。

时隔368年后的今天,隐元禅师肩负着历史的成就与时代的使命,再度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津梁。那云、水之意象,也早已不是传统禅宗文化中的闲云野泉,而是新时代气势磅礴的云山海涛。它们将与禅师像一道,永久见证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之树常青,友谊之花常开!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有着割舍不断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联系”。

汉朝时期,中日间便开始交往。到唐代,日本派大量留学生、遣唐使来华,将大唐制度与文化的方方面面传回国内,并根据汉字偏旁部首创造了片假名和平假名。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鉴真、空海、阿倍仲麻吕等广为两国人民所熟知的友好使者。及至宋元,日本画家深入学习中国文人画,进而本土化而形成“大和绘”。近现代,日本的文学艺术亦是近现代中国文学家、艺术家的学习对象,如赵朴初、钟敬文就通过借鉴日本俳句而创造了“汉俳”。李叔同、陈师曾、高剑父、陈之佛、傅抱石等画家的画风,与日本绘画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中日两国所采取的现代化策略本质上亦有相通之处。中国提出的“洋为中用”与日本提出的“和魂洋才”,皆结合现实国情,有选择性吸收西方现代文化,走上了适合自己的现代化之路。

中日文化传统有如此多的相同、相通之处,其中心怀感恩,知恩图报,则是两国人民共同推崇的美好品质。2020年初春,中国遭受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日本长崎县立刻提供援助,支持中国抗疫。那些援华物资包裹上,印着“崎岖路,长情在”六个字,感人肺腑。同年6月,中国“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向长崎县回赠了大量抗疫物资,并毫无保留地分享防疫和诊疗经验。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方可不忘初心而得始终。在中日两国即将迎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际,相信我们回顾、研究隐元禅师传法的文化成果,梳理、总结隐元禅师的经历经验,继承、发扬隐元禅师义举善缘,不仅可以为新时代中日文化交流提供力量和示范,还能够在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过程中,产生更现实、更普遍、更深远的意义!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2022-08-01 吴为山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8643.html 1 一杖立天地 世代传善缘 28,64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