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意周刊

村民家门口有了“评理说事室”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8月08日   第 07 版)

作者:赵德斌

连日来,江淮一带降水异常偏少,大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干旱日益加剧。当前正是单季稻抽穗灌浆的关键期,严重缺水使得安徽省庐江县郭河镇马塘村上一组村民俞尧云家的2亩多稻田水量不足。

因为担心影响水稻生长,俞尧云急得在田埂上团团转。他搬来水泵,准备抽取快见底的当家塘仅剩的水缓解旱情。这时,在塘里放了鱼苗的同组村民韩其华急忙赶来,两人发生争执,互不相让,事态眼看就要变得不可控。

听到激烈的争吵声,村里的“评理说事员”汪长报第一时间赶到进行调解。

汪长报首先在现场查看,实地了解情况,好说歹说劝双方控制情绪。然后把俞尧云、韩其华请到“评理说事室”,取过茶杯倒了两杯茶,捧到了他们面前,“火气都别那么大,喝口茶消消火。”

在充分听取双方意见的基础上,汪长报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当家塘系村民组所有,涉及全体村民利益,日常为村民排水灌溉使用,韩其华私自养鱼确实不合理。但是,如果俞尧云现在就把当家塘水抽干,会导致鱼塘里的鱼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都是一个组的,低头不见抬头见,不要因为小事闹得不愉快。”经过协商,汪长报很快提出了解决方案,大家各退一步,韩其华承认错误并向俞尧云道歉。俞尧云明天起个早抽水灌溉稻田,以便让韩其华及时把鱼捞上来,拿到集市上卖。

悄无声息间,一场村民眼中有可能愈演愈烈的“大事”,就此成功化解,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

像这样在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初始阶段,眼下在郭河镇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近年来,郭河镇积极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将“评理说事室”打造成服务群众的主窗口、主平台、主渠道,让村民把问题晒在阳光下、心结摊在桌面上,做到矛盾纠纷“在哪里发生就在哪里消化”,融洽邻里关系,促进家庭和睦,涵养文明新风,创建了基层治理新品牌新模式。在郭河镇,共有380多个评理说事员,一旦有矛盾或纠纷,立马参与说事、议事、评事,呈现出“不平事有处诉,缺德事有人管,文明事有人夸”的新气象。

据了解,郭河镇“评理说事室”的场所,大都以自然村为单元,在一些群众经常聚集地设立,就是唠家常的地方,比如农家屋、百货店、农资门市部等,村民心里有疙疙瘩瘩的,在这些地方说出来,有人听也能讨个说法。每个“评理说事室”都有一名“评理说事员”,他们可以是村人民调解员,也可以是村贤、社贤和德高望重人士,在村民中具有较高威信,承担矛盾纠纷调解、法律知识普及、乡风文明监督等职责,做到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有人问、有人管。

“让村民话有地方说,理有地方讲,事有人解决,矛盾就不会上交了。”郭河镇马塘村治安主任俞显彪说,以前村民发生矛盾纠纷,首先就是村“两委”处理,牵扯了村干部的大部分精力不说,在处理过程中,还经常会有人来办事情,一打岔,常常会影响调解气氛和效果。现在,“评理说事室”已成为妥处社会矛盾的“减压器”、社会人员管理的“枢纽站”、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如今矛盾纠纷可以早发现,早调处,处理关口前移,我们可以腾出手来做更多其他的事了。”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郭河镇“评理说事室”共收集信息线索1329条,解答法律咨询65人次,开展宣传教育870多次,化解矛盾纠纷210余件,逐渐形成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邻里更和谐”的良好局面。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和危机干预,构建一站式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郭河镇副镇长鲍文俊认为,“评理说事室”既打通矛盾源头的“前期一公里”,也打通矛盾处理的“最后一公里”,创新了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了乡村善治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性因子。

现年81岁的郭河镇潘墩村潘庄组评理说事员潘立仓说:“这份工作可要好好干,我可不能辜负了村民重托,砸了自己的牌子。”看到“评理说事室”给村里带来巨大的变化,郭河镇评理说事员们都有了较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下,郭河镇乡村治理的探索正在进行……

2022-08-08 赵德斌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8993.html 1 村民家门口有了“评理说事室” 28,99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