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协商

科技自立稳 制造集聚强

——江苏省政协常委会会议专题协商“加快科技自立自强 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8月08日   第 08 版)

江苏省政协调研组在苏州调研

本报记者 江迪

作为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10年间,江苏科技创新主要指标中的3个指标翻了近三番,5个指标翻两番以上,20个指标翻一番以上,8个指标增长50%以上。

与此同时,江苏用全国1%的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约12%的工业增加值。工业对GDP贡献超过40%,位居全国第一。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突破4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5.8%,占比全国最高。

近年来,江苏全省持续致力于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和先进制造业发展。7月14日,江苏省政协召开常委会会议,就“加快科技自立自强 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进行专题协商。

省政协主席张义珍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论述,增强聚焦“国之大者”认真履职尽责的责任感使命感;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积极助推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突出重点领域把握关键环节,紧扣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资政建言;发挥政协优势作用,积极服务人才强省建设,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

■ 平台更广

“重大创新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高端引擎,是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柱,也是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依托。然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创新平台布局一度落后于周边省市,也曾是江苏人心中的痛。

近年来,江苏加快布局重大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初步建成世界集成规模最大的船舶与海洋装备总体性能试验设施群。

“建议加强重大平台布局。精准对接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深化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的战略合作,遴选纳米真空互联试验装置、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等创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依托在苏高校‘双一流’学科,超前布局重点实验室。”吴建坤常委代表农工党江苏省委会发言时说。

农工党江苏省委会建议,激活科创载体存量资源,升级改造江苏现有的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依托既有科技创新网络,构筑以明确的物理场所为核心,以广阔的网络空间为外围,融合多元开放、集成高效的创新平台体系。以启动“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为突破口,推进江苏与沪浙皖科技与产业创新的战略协同、技术扩散、政策对接。完善引才引智联络机制,吸引国际高端研发机构在江苏落地。

近年来,江苏已在10多个国家20多座城市建立起海外联络与离岸创新中心64个,已建立19个离岸服务平台,累计引进国际高端人才团队172个,推动418个海外项目在省内孵化。

“建设离岸创新平台,依靠境内境外双向离岸的模式,以更加有效地将行业人才、技术以及携带高价值成果的项目筛选引入,扩大研发的目标市场及应用领域,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更多优质选择。”民盟常州市委会主委、省政协常委许峥表示。

许峥建议,将离岸创新建设纳入全面落实“链长制”的规划,加大引导扶持力度,设立分工明确的管理部门,负责筛选合作机构、联络两地事务、考评海外科研团队成果绩效等工作。打造“少而精”的离岸创新中心,鼓励更多相应领域的海外战略合作机构优先入驻重点平台。鼓励潜力企业走离岸创新道路,加快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制”的全面实行,选拔出具备研发、创新潜力并掌握一定核心技术的中小型企业,定期评估,积极送策,加快这些中小型企业进入链接国际的离岸创新平台。健全离岸创新科技金融体系,调整政府基金、科技贷款等科技金融渠道,打造适宜离岸科创的科技金融体系。

委员们建议,围绕国家战略布局和集群发展需求,强化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研机构突破式创新能力。建设重大实验室平台,为集群创新提供原动力;建设高水平公共技术平台,完善集群创新的技术支撑体系;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开展集群创新的基础研究。

江苏省副省长胡广杰到会通报情况并听取委员发言。他表示,下一步将全力推进苏州实验室建设,加快紫金山、太湖实验室建设,推进在苏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争取在优势领域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部署实施10项左右前沿引领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和100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完善揭榜挂帅支持机制,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力争在若干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 企业更强

制造业集群化发展是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江苏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为总抓手,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扎实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企业是创新主体,提升制造业集群发展水平,要大力培育‘链主’领军企业。”陈发棣常委代表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发言时表示。

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建议,支持企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优化制造业生产流程和资源配置,促进领军企业加快成长;落实资金-生产-销售的层级化、多元化全链条资源保障,调整和优化企业结构和布局;支持龙头企业带头啃“硬骨头”,集中优势力量瞄准行业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开展核心技术研发、工艺升级,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自主创新体系。打造涵盖“链主”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集群的生产需求数据交易平台,形成企业基于供需数据驱动的合作机制,促进企业生产资料有效运输、流转。推进“链主”级企业强强联合,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良性循环。

近年来,江苏民营经济领域一批先进制造业企业稳健成长,优势产业链整合效应逐渐显现。

“要充分发挥好民营企业的主体作用。”顾万峰常委代表江苏省工商联发言时提出。

江苏省工商联建议,支持民营企业同等参与国家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设,支持民营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鼓励科技资源向民营企业特别是向中小企业优惠开放。对先进制造业集群中的民营企业牵头或参与组建国内、国际产业标准组织及规范的,由部门或地方给予认可、奖励并提供工作便利。实施产才融合行动,培养壮大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水平工程师人才队伍和高素质技工队伍。

委员们建议,围绕科技自立自强和产品迭代趋势,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提升集群企业渐进式创新能力。持续支持企业核心技术攻关,提高集群自主可控水平;激励企业持续研发新产品,推动集群产品迭代升级;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集群创新发展的企业梯队;创新驱动低碳转型,绘就集群绿色发展底色。

胡广杰回应表示,将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实施企业自主创新升级工程和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计划,支持企业牵头组建10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联合体,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开展新一轮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培育壮大150家以上创新型领军企业,力争到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4万家左右。

■ 人才更聚

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其核心在于人才。江苏科教资源丰富,但尚未实现人才培养的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发展链深度融合。

民进江苏省委会调研发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简称产研院)走出了一头链接企业“真需求”,一头联系全球科研创新“真资源”的产业技术人才培养新路径,现已拥有与国内外40多所高校联合培养3000多名“集萃研究生”的实践案例。面对不断涌现的新产业、新技术人才需求,为及时培养、有效供给这类市场急需的产业研究型人才探索了一种全新的实现模式。

朱毅民常委代表民进江苏省委会建议:启动省产研院“集萃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性可行性研讨。扩大产研院与高校、研究中心、地方政府联合培养“集萃研究生”的规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引导和支持海内外更多高校与产研院共建“集萃学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持续探索新工科、项目制等研究生联合培养新机制。建立有别于高校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评价标准,探索引入产学研用多方参与、重视实践产出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但总体上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产业短板的背后是人才短板。省人社厅副厅长朱从明委员提出,要重点围绕加强“高精尖缺”人才“引育用留”。

朱从明建议,通过发挥高能级载体平台集聚人才作用,实行更加灵活高效的引才政策,创新举办引才专项活动,加快集聚海内外“高精尖缺”人才。突出企业主体作用,不断提升战略科技人才自主培养能力。通过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激励,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持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建设“苏畅”人才综合服务体系,做强人才金融服务支撑,努力营造人才安身安业的良好生态。

委员们认为,要完善育才引才政策体系,提升人才引领集群创新发展的效能。加大领军型人才招引力度,建强集群发展的人才队伍;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强化集群发展的学科支撑;发挥高能级载体平台集聚人才作用,建设集群人才干事创业的“试验田”;完善人才综合配套政策,提升集群人才的服务保障水平。

胡广杰表示,江苏持续强化高端人才和领军企业培育,推动制造业高端跨越转型发展形成新动能。下一步,将加快推进人才强省建设,积极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为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领军企业发展壮大筑牢人才支撑。

2022-08-08 江迪 ——江苏省政协常委会会议专题协商“加快科技自立自强 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9000.html 1 科技自立稳 制造集聚强 29,000 /enpproperty-->